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三十七章

那个壮硕乞丐也发现了老外这个“商机”,以极快地速度朝这边爬来。

担心生意受到影响的摊主朝他摆手示意不要靠近,他却不管不顾地爬到了跟前,磕头哀告起来。

老外们受了惊扰,放下玩具要走,这家伙竟伸出脏手去抓其中一位女士的裙角,吓得人家直跳脚,张来福看到这里,发出炸雷似地一声怒吼:

“住手!”

四个外国游客匆匆离开了。

那家伙坐在地上,用怨毒的眼光瞪着张来福。张来福怒不可遏,下去一脚把他蹬倒,“丢人的东西,你还瞪我!”

秋香连忙把张来福拖拽回来。

想不到那家伙居然又倔强地坐起来,继续睁着牛眼瞪张来福,张来福又冲上去把他踹倒了,并把他套在双腿上的蛇皮袋猛地扯掉——一双穿着皮鞋的好腿赫然在目!

逛夜市的不少游客看到这一幕,骂道:

“真不要脸,养得膘肥体壮的,却干这种骗人的讨要勾当!”

“丢人丢到外国去了!”

“该打!”

“这夜市怎么管理的?放这么多乞丐进来,太煞风景了!”

……

那家伙在人们的唾弃声中悻悻地爬起来,捡起蛇皮袋和讨钱盆,在人们的哄笑声中狼狈离去了。

夜市结束回到家,张来福兀自忿懑难消,趁秋香开炉烧洗脚水的当儿,铺开一张信纸,给扬州晚报“回音壁”栏写了一封不长不短的“人民来信”,痛陈夜市假乞丐猖獗,损害城市形象的事实,言明夜市应该是展现城市旅游文明的一个窗口,呼吁相关职能部门从各方面管理好夜市,尤其要杜绝乞丐出现,云云。

有理有据,词句精炼,言简意赅,逻辑有力。

第二天早上出摊后,他把这封信投进了马路边的邮筒里。

两天后这封人民来信真的登出来了。

夜市上看过报纸的商户都夸张来福了不起,说想不到他们当中还有个“大笔先生”。

夜市办公室的人找到张来福,说他提的意见很好,维护夜市形象就应该像他这样敢说敢为。

沈喜宝专门买了这份报纸,说上面有张来福的“墨宝”,必须收藏一份。

过了一周,张来福居然收到一张10元稿费。

秋香把它收藏到皮箱中,对张来福说不要去领钱,留个纪念吧。

以后张来福在文学上成名后,多次在不同场合坦白,他的文字处女作其实就是一封人民来信。

又过了几天,报社的人来到夜市回访,发表张来福人民来信的那位叫徐亮的值班编辑找到他,夸他文辞精美,说理透彻,在他所编的读者来信中很罕见,“有一种老练而宝贵的文学性在里面”。

说扬州晚报最近开辟了一个叫“人间情”的散文版,编辑叫张志虹,该版主要发表老百姓的生活人情故事,建议张来福不妨投投稿,因为“我觉得你有写作上的天赋”。

张来福听了大为振奋,他依稀想起少年时曾经有一个“作家梦”。

现在有报纸的编辑这么看好他,建议他,那他为什么不尝试写上一点?当天晚上回家,他对秋香说了,秋香立即鼓励:

“写呀,你可以写的——先从咱们的孩子写起!”

一周以后,扬州晚报“人间情”散文版的头条文章叫《我家有对“龙凤胎”》,作者正是张来福。

自此张来福的千字散文如雨后花开,每周一篇,期期不空。

《玉米》、《城市农夫》、《客居武塘》、《义犬阿黄》、《一生的财富》、《有祖坟的地方叫故乡》、《父亲的期望》、《慈母吟》、《爷爷奶奶的爱情》……

张来福的散文既怀旧又现实,文字精美婉约,抒情而节制,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具有很高级的文学性,根本不像一个业余作者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很多人误以为他是报社邀请的专栏作家,偏偏之前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张来福”的名字,直到报社和扬州电视台对他进行了人物专题采访,人们才获知真相——张来福原来只是开着摩托三轮车流连扬州城乡、晚上在汶河路做夜市的一个年轻小商贩,一个从农村来到运河城市寻梦的曾经的高考落榜生!

“扬州出了个草根作家!”

“张来福是个神奇小子——地道的儒商!”

“散文写得棒极了,我们每期等着读,文章都剪贴下来了!”

“散文就应该像他那么写,通俗易懂,又不落俗套。”

“他的散文属于故事性散文,所以引人入胜!”

“这是一个内心有爱有冲动有不甘的人,这种原生态的抒情写法太有冲击力了!”

……

张来福白天做生意,晚上写文章,在人们的赞誉声中收获着双重成就感。他把散文作品投向省城的《扬子晚报》“繁星”副刊、《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副刊、《深圳晚报》的“深圳湾”副刊,也屡投屡中……不断地投稿,不断地被采用,就像篮球运动员不断地投篮得分,为他不断地积累着文学自信,越写越好。

当他以后成为专业作家时,不止一次地这样说过:“文学自信甚至比文学才华还要重要;文学自信是通过不断地稿件采用慢慢达成的,因此一定要多写——大胆地写,大胆地发!”

——诚哉斯言。

一九九五年九月,张来福夫妇和沈喜宝夫妇如愿以偿地成为扬州曲江服装小商品市场的正式商户,彻底告别了风里来雨里去摆摊设点的“游商”生涯。

由于市场位于城东乡地面,两夫妇从城西武塘村搬到了城东沙口村。

需要交待的是,就在这一年春天,沈喜宝不幸成了残疾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变成了一个瘸子。

事情是这样的——

农历三月二十二,江都丁沟集场散集。

因为贪心生意,张来福和沈喜宝两家收摊最迟,因而返扬时全程在黑夜里开车。

张来福自从当年发生把秋香弄丢在杭集大桥上的险事,赶集回家总是把秋香绑在机动车上,生怕再发生意外,特别是换了三轮摩托车以后,时速开到四五十码,从车上摔下来说不定性命都完了,断断不可掉以轻心。

沈喜宝也是开的三轮摩托车,一样把腊月绑在车上,腊月人胖身懒,远路回程时爱躺在松软的货包上,在风驰电掣中能舒服地眯上一觉。

沈喜宝开车心急,总是开在张来福前面,为了安全起见,两车正常控制在五十米开外的距离。

这天车行到扬州自来水厂的取水地点寥家沟大桥,离扬州城东乡已经很近了,沈喜宝不由自主地加大油门,突然车轴“嘎嘣”断了,一侧的车轮斜飞了出去,在惊叫声中车身失控急遽侧滑,撞上一个隔离墩,沈喜宝从座垫上凌空飞了出去,而车身轰然翻倒在路侧的水沟里……

张来福听见前方沈喜宝惊叫连连,晓得不好,赶上来一看,夫妻俩魂都吓掉了!幸亏有这个水沟,三轮摩托车倒覆在沟上,腊月的身体正好处在垄沟的空间,毫发无损……

只是沈喜宝从空中摔落地面,一条腿跌得非正常弯曲,瘆人的惨呼声在夜风中传出几里远……

张来福和秋香把沈喜宝和惊吓得发呆的腊月搬上自己的车,飞快地送到城东乡地面的武警医院。

那辆货车第二天早上才找了辆小卡车拖了回来,那只脱离车身的胶轮竟然飞出三十米远,搁在一个矮矮的土坟上!

沈喜宝膝盖粉碎性骨折,在医院里住了一个半月才回家休养。他后悔不迭,当初不听张来福的劝,为省一千五百块钱硬是买了不正规厂家生产的三轮摩托车。

曲江市场的门面房是采取的拎阄拿钥匙的方法,张来福让秋香拎,拎了个门牌号为“66”的十八平米门面,位于过道头上,双开门;沈喜宝让腊月去拎,拎了个门牌号为“74”的单开门面,位置相对比较偏。

车祸后的沈喜宝脾气变得焦躁,抱怨腊月“手气霉”,秋香拎了个“六六大顺”,她却拎了个“吃屎号”,气得腊月哭哭的,张来福和腊月去劝了半天。

做服装生意沈喜宝两口子确实不如张来福两口子,这与各人的性情气质和审美层次都有关系;市口也很重要,66号房的生意非常红火,逢到节日挤满了人,国庆节那天营业额居然达到八千多元,是74号的三倍以上。

沈喜宝两口子就时常感到郁闷。

虽然成了曲江市场的商户,夜市还是舍不得丢。

做好夜市常常抵白天小半天的生意,把陈货和滞销货拿到夜市上酌价处理,又能保持门面房的货常卖常新。

扬州供销社在解放桥东开发一个新小区,工地围墙上刷了一行鲜红的粗体美术字:“凯悦花园——半个世纪的梦想”,做夜市来回开车到这里,张来福和秋香都要看这一眼这行字,看得心热眼跳。

——他们决定买商品房!

九年前张来福和沈喜宝离家出走夜宿解放桥的当晚就发过誓愿的:“喜宝,将来我们要在这河边上买幢房子!”

现在这个誓愿可以实现了。

张来福和秋香到工地办公室看了几次房型,最后看中了1幢607室——10平米,三室一厅楼中楼,八米的大阳台,四十平面的大露台,还有一个0平米的摩托车库——果断地交了八万块钱押金。

凯悦花园第一期两幢居住楼于次年八月交付,因小区位置在古运河旁,著名的解放桥下,周边医院商场齐备,交通十分便利,房价是当时扬州小区中最贵的,购房入住的都不是等闲人家,被称为扬州的“富人区”。

房子买下后,手上积蓄就不多了,张来福本想暂时不装修先住进去,因为生意上还要足够周转。

岳父母知道了,一定要他们“一步到位”,因为以后装修又要租房子,太麻烦了,打来十万元给他们装修。

曹建东这些年在无锡开沙场已经成了大老板,儿子小冬在无锡轻工业学院毕业后留在无锡,也已经结了婚生了女儿——婚房也是夫妻俩为他们买的。

张国平夫妇不甘示弱,支持儿子儿媳买了全套的家具和家用电器。

有了房子才真正有了家呵!张来福夫妇把乡下父母带大的两个孩子接到扬州,插班东关小学二年级。

此时距张来福来扬州整整十年。

“十年一觉扬州梦”,张来福的扬州十年圆了什么梦?如果是发财致富梦,而立之年的他相比大多数同龄人,可以说基本达成了。(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推荐阅读:
危险关系春秋我为王荣耀巅峰魔门败类我曾在时光里听过你上天安排的最大啦总裁在上我在下重生之毒妃帝王业宠妻如令
相关推荐:
天降一百亿重建北宋三千情爱之妖狐人恋江山志远:杨志远飙升记致命官途:秘书逆转路一路走过终极高手在都市圣手小医师《女总裁的贴身护卫》都市特种兵之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