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二章我舍我得,展现人生魅力(6)

11.无争才能无祸

《左传》中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意思就是祸福之出没有定数,完全是由人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带来的。《红楼梦》里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为人处世不要只知道伸手不知道缩手,等到眼前无路再想回头,恐怕就来不及了。

008年10月的一天,成都市老马路社区广场益民菜市场,发生了一起血案。因为摊位的纠纷,两位肉摊的老板朱老大和刘老三打了起来,结果是喝了酒的朱老大持杀猪刀将刘老三捅成了重伤,刘老三很快就因为失血过多在医院不治身亡。据菜市场的摊贩们介绍,刘老三和朱老大都是外地人,靠着经营肉摊,二人好不容易才在成都站稳脚跟,家里也都并不富裕。如今正值壮年的两个家庭顶梁柱都出了事,这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无疑是灾难。事后大家都说:“这是他们平时好争惹的祸!”

所以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他告诉人们祸患的到来,全是争的结果,只有无争,才不会有祸患。

宋太祖赵匡胤原是统帅后周禁军的殿前都检点,他趁周世宗驾崩、继位的周恭帝年幼的有利时机,依靠军队的支持,通过“黄袍加身”夺取皇位,建立了北宋王朝。由于宋太祖自己是利用军队通过政变而夺得帝位的,因此他对手握重兵的将领很不放心,整天都在考虑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一天,宋太祖询问宰相赵普说:“自唐末以来,短短五十余年的时间,中原就改朝换代五次,前后出了8姓1位皇帝。战火连绵不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赵普说:“原因其实显而易见,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君弱臣强,藩镇手握重兵,权力太大,朝廷难以驾驭。如果能把掌握在藩镇手里的兵权收归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宋太祖连连点头。赵普接着又建议说:“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过重,难以节制,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宋太祖说:“这两人都是朕的心腹之臣,朕与他们有八拜之交,多年来一同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禁军也只有交由他们统带,朕才能高枕无忧啊。”赵普道:“微臣并不担心他们对陛下的耿耿忠心。但是倘若有朝一日下面的人想立拥戴皇帝的不世之功,硬要把他们推上皇位,到时只怕他们也是身不由己呀!”宋太祖恍然大悟。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心腹将领。酒过三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左右随从退下,然后长叹一声说道:“当初要不是有你们的鼎力相助,朕也坐不上这个皇位。可是你们哪里知道,朕登基坐殿后才发现,原来当皇帝远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你们说,很长时间以来,朕都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了。”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诧异,连忙询问缘由。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宝座,谁见了不眼红呀?”石守信等人听出话外音来了,大家赶紧跪在地上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君臣名分已定,谁还敢对陛下有不臣之心?”宋太祖摇摇头说:“诸位都是朕的结拜兄弟,大家休戚与共,对你们朕当然能信得过,怕只怕你们的部下当中,有人贪图富贵,倘若有朝一日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威逼你们就范。到时你们骑虎难下,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人听了这话,吓得冷汗直流,泪流满面地哀求道:“末将是粗人,没想到还有这种危险,求陛下指引一条生路吧。”宋太祖见时机已经成熟,这才又说道:“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所谓富贵,无非是多积财物纵情享乐而已。朕为你们着想,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广置良田美宅,给子孙后代留点家业,再多买歌童舞女,畅饮欢欣,安度晚年。朕与你们结为儿女亲家,君臣之间再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甚好?”众人听罢,赶紧叩头称谢道:“陛下为臣等考虑得太周全了,臣等岂有不从之理。”第二天上朝,石守信等人纷纷递上奏章,推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朝廷解除自己的兵权。宋太祖马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外地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宋太祖又故伎重施,在后苑大宴前来京城朝见的各藩镇节度使。酒酣之际,宋太祖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朝廷的元老重臣,早年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还要让你们继续料理藩镇的繁杂事务,朕真是于心不忍啊!”一些人听出了宋太祖的弦外之音,赶紧接口道:“末将年迈体衰,执掌军务早以觉得力不从心,希望陛下准许末将告老回乡以颐养天年。”有几个节度使竟然还不知趣,在宴席上唠唠叨叨地把自己以前的战功夸耀了一番,宋太祖斥责道:“好汉不提当年勇。这都是些陈年老账了,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第二天,宋太祖直接下旨把这些“不识好歹”的节度使的兵权全部予以解除。

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自古以来,如何对待在打天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一直都是皇帝们头痛不已的问题。开国功臣战功显赫,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建国后再让这些人长期执掌军权,势必会对皇权构成极大的威胁。为保家天下长治久安,大肆杀戮功臣成为许多开国帝王的惯用手段。宋太祖通过威逼利诱的方法解除开国功臣的兵权,去除其权力而给予其丰厚的待遇,对待功臣算得上是非常仁慈的了。

当年同领导者一道创业的同僚,在成功之后要保全自己的利益,也只能是无争,不与领导争夺权力与利益。领导感觉不到你的威胁,你才有可能安全。世上其他的事何尝不是这样?“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你不愿意别人争夺你的利益,别人当然也不会乐意你争夺他的利益。无欲则无争,无争则无祸。放下心中所有的贪念,停止正在进行的争斗,才能给自己一份平安,还世界一个清静。

1.争得有能力,让得有风度

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胡一虎有一句名言:“争得有能力,让得有风度。”他在《我是谁》一书中写道:父亲给予我生命,将我带到世间的同时,给予了我两样最隆重的礼物:“争的能力”与“让的风度”。正是这两样礼物,让胡一虎明白,要在该争取时争取,在该忍让时忍让,他在困难面前不放弃、不抱怨,始终默默坚持,最终走到了人生的成功面。

那么什么是争的能力,什么又是让的风度呢?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一些主观条件;而风度则是一个人内在实力的自然流露。所谓争的能力,是说在争取时,我们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而不是靠歪门邪道,比如说拉关系、走后门,做这些为人所不齿的事达到自己的目的。所谓让的有风度,是说在应该退让时,能坦然平静地接受,并能表现出较高的姿态,而不是诚惶诚恐,表现得心虚与害怕。

人生是个不断前进、不断争取的过程,争取时需要靠能力。那么能力从哪里来?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就拿胡一虎来说,当年为了培养他,父母不惜花费大笔的血汗钱把他送进当地著名的道明中学。在台湾,只要一提到道明,大家都知道这是位居南方第一的学校。进了这里等于考进重点高中,继而为考大学打下基础。而它的学费是一般学校的10倍,因此有“明星学校”和“贵族学校”之称。

有了知识,有了本领,当然也就有了无往而不胜的勇气。那么是不是就可以真的无往而不胜了呢?当然是可以的,如果你还适时懂得退让的话。退让真的有这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俗话说:能退才能进,比如说要跳过一条小沟,是站在沟边直接跳过去吗?不,最好的办法是后退几步,借着助跑的惯性跳过去,而为人做事也是这样的。

唐代后期杰出的政治家裴度,就是一个知道进退的人。裴度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复杂、激化,政治也就很混乱、黑暗。裴度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坚持打击藩镇割据势力,并为此做出了不少的努力。裴度辅佐宪宗平定淮西叛乱,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项业绩。在这次战争中,裴度起的是总指挥的作用。参战将领虽不乏当世名将,但是都没有能力统筹战局,门户观念很重,难以团结起来。所以前期官军的战绩是不乐观的。元和十二年七月,讨伐淮西的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前方战争屡屡失利,兵饷运输又产生了严重困难,于是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很强的反战势力。

这时,裴度出来支撑局面,他立下生死状,主动请缨去前方督战,全力支持李愬的作战计划。于是有了李愬雪夜入蔡州,擒拿吴元济的传奇。讨伐淮西的胜利,大大震慑了各地割据者。在裴度或游说或讨伐的努力下,终于平定各地大小藩镇,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在平定淮西后,唐宪宗曾经要大文学家韩愈撰文,记述平叛大捷。在战争中当过行军司马的韩愈根据所见所闻,如实地写了平叛过程,他认为,淮西的胜利裴度应居首功,自然对裴度着墨较多。不想这事惹恼了争功心切的李愬,他把这事告到宪宗皇帝那里,于是,韩愈写的《平淮西碑》被砸坏,唐宪宗又让别人重新写平叛淮西战争的经过。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广为传颂的始终是韩愈写的《平淮西碑》。

谦和的裴度并不计较让功于李愬,但他却能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面对着藩镇强权势力的死亡威胁,铁骨铮铮绝不后退半步。这种巨大的反差,更增加了他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让,就是让出了风度,让出了品德。老子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贪欲自私的弱点,他告诫世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千万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因为争名逐利而丧生。

过分的爱惜会导致极大的耗费,过多的敛取必定导致重大的损失。在名与利、得与失、进与退之间选择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坦然的态度。(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推荐阅读:
春秋我为王重生之毒妃魔门败类我曾在时光里听过你帝王业宠妻如令荣耀巅峰危险关系总裁在上我在下上天安排的最大啦
相关推荐:
霸剑凌神烽火盛唐电视门说漂亮话 办漂亮事 做漂亮人 大全集磁场人生要耐得住寂寞绝色总裁是我老婆人生要经得起折磨人生要敢于奋斗爱妃,我们一起玩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