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二章取得,需要本领;舍得,则需哲理(5)

9.吃亏也是一门学问

如果说做人不吃亏,是一门学问,那么做人能吃亏,就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然而人可以吃一时的亏,但不能吃一世的亏。一世都吃亏的人,一定是真正的傻瓜;知道一时吃亏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家里十分贫穷,竟然到了不能养活自己的地步。他托朋友去跟齐国的相国孟尝君说情,要到孟尝君门下充当食客。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说:“冯先生,他爱好什么?”朋友回答说:“他没什么爱好。”孟尝君又问:“他有什么才干呢?”朋友回答说:“他也没什么特别的才能。”孟尝君笑了笑,说:“好吧。”孟尝君手下办事的人见到这种情况,就给冯谖吃一些粗劣的饭菜。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自己的佩剑,高声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在这里没有鱼吃。”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门下一般的客人看待。”然而过了不久,冯谖又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在这里出门没有车坐。”左右的人听了都笑他,又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马,照出门可以乘车的门客对待。”没想到过了不久后,冯谖又弹剑,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在这里无法养家。”孟尝君手下办事的人都认为这人贪心不足,所以十分厌恶他。孟尝君知道后就问:“冯先生有亲属吗?”手下人回答说:“听说他有位老母亲。”孟尝君就派人给冯谖的母亲送吃的与用的。于是,冯谖就不再唱这样的歌了。

后来,孟尝君拿出文告,询问他的门客:“你们谁会做会计,能为我到薛城去收债吗?”冯谖报名说:“我能。”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于是,冯谖整理好行装准备出发,并问孟尝君:“债全部收到后,还要买什么东西回来吗?”孟尝君说:“你看看我家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吧。”冯谖到了薛城后,派官吏召集百姓来核对债据。核对好以后,冯谖站起来,说:“孟尝君命令我,把债款全部赐给老百姓,不用还了。”说完就叫人烧掉了那些债据,百姓们都十分高兴,大家齐呼“万岁”。冯谖很快就回来了,孟尝君问:“债全都收完了吗?怎么回来得这么快?”冯谖说:“全都收完了。”孟尝君又问:“那么,先生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当初您说看家里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的宫中珍宝一类的东西都很多,所缺的是‘义’这种东西罢了!于是,我私自为您买了义。”孟尝君道:“先生,是怎么买义的?”冯谖道:“现在您的封地在薛城,然你却不安抚薛城的百姓,反而凭着商人的那些做法,来取利于薛城的百姓。于是,我私自假借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老百姓,顺便烧掉了所有的契据,百姓们都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地说:“呵,先生算了吧。”

一年后,孟尝君被人陷害,齐湣王免去了他相国的职位,孟尝君只好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去。在距离薛城还有百里地时,薛城的老百姓们扶老携幼,就来迎接他了。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真是太感谢先生了,先生先前替我买的义,今天我才见到了。”冯谖说:“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他就给了冯谖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就这样冯谖去了魏国,他对魏惠王说:“齐国的强大,都是因为有孟尝君。现在齐湣王放逐了孟尝君,哪个国家先迎住了他,哪个国家就可以富庶而强大。”

于是,魏惠王空出相位,派使者带着黄金千斤,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了回去,他对孟尝君说:“千斤黄金,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也是十分显贵的使臣了。齐国的君臣大概都听说这事了。”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都坚决推辞。果然齐湣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惊恐,他也派人携带千斤黄金,封好书信向孟尝君道歉说:“我不应该深信巴结逢迎的臣下,得罪了您。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姑且回到国都来,治理全国的百姓吧。”后来,孟尝君又当了十几年的相国,并且没有再遭到丝毫的祸患,这都是冯谖当初的功劳呀!

这是《战国策》里的一个故事。孟尝君当初几次容忍冯谖一步步的要求,后来冯谖又一把火烧了薛城所有的债据,孟尝君真是吃亏到了有苦说不出来的地步。然而后来孟尝君却因为冯谖的功劳,又当了十几年的相国,并且没有遭到丝毫的祸患。这固然是冯谖的深谋远虑,也是孟尝君深知吃亏的学问,才会给自己免去祸患,带来幸福的结果。

得失之间,是多么难以捉摸的事呀!

越是不肯吃亏的人,就越有可能吃大亏。像宦海的浮沉,商场的争让,本来就是进退两难、祸福不测的事情。能做到待人有恩,才可以维系人心;能做事留有余地,才可以提防不测。世界上没有白占的便宜,爱占便宜者迟早要付出代价,只有不计较吃亏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10.莫为名利遮望眼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过一辈子。自古以来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更是把求名、求官、求利当做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然而,有取必有舍,有得必有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收取相比是不是值得的,所以在追求功名利禄时,要少一点贪欲,莫为名利遮望眼。

据《唐才子传》记录,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诗人。有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名叫《代悲白头翁》。诗的前半部分写洛阳女儿见花落而感伤,抒发青春易逝的悲痛;后半部分写白头翁由青春到年老的经历,倾吐人生短暂、富贵无常的感慨。诗写好之后,刘希夷就到舅舅家中请舅舅宋之问指点。当宋之问读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情不自禁地连连称好。诗读完之后,宋之问忙问这首诗还有没有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宋之问,这首诗刚刚写完,还不曾给别人看。宋之问于是说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就让与我吧。”刘希夷说:“舅舅,此两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这首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第二天,他又再三要求刘希夷将这两句诗让给他。刘希夷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了他。但是后来刘希夷又反悔了,因而泄漏了这个秘密,使得宋之问出了丑。宋之问大怒,叫人用土袋压死了当时还不到三十岁的外甥刘希夷。后来,趋炎附势的宋之问因为宫廷政变而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后又被皇帝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拍手称快!

只因为一句诗,竟然就能将外甥杀死。作为文人,宋之问低劣的人品不仅表现在政治上的趋炎附势,也表现在外甥刘希夷的命案上。

当然,在历史上,还有更让人想不到的事情。

清朝雍正年间的白泰官,是当时有名的武术家之一。有一天,他在云游四海之后,回到了阔别8年的故乡。在村外的树林里,他看见有个十来岁的小孩在练武,一招一式,身手非凡。白泰官正看得出神,猛然想起这小孩长大后,其武艺肯定在自己之上。一时间妒火心中烧,白泰官竟然寻衅比武,并趁机将小孩打死。小孩断气前仰起头,两眼盯着白泰官咬牙切齿地说:“我父亲白泰官回来之后,一定会给我报仇的。”这句话像一声霹雳把白泰官惊呆了,原来妒火中打死的就是他的亲骨肉。

宋之问、白泰官等并非无能之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然而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一旦被名利迷住了眼睛,就做起了让人不齿的肮脏事情。当然追求名利,并不是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名利不放,盯花了眼。苏东坡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是我的东西,虽然只有一毫那么微小,也不要想着去拥有。

能拥有名利当然是好事情,但是面对不该属于自己的名利,就要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来宽慰自己,不然得到的不仅不是名利,而是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推荐阅读:
春秋我为王重生之毒妃魔门败类我曾在时光里听过你帝王业宠妻如令荣耀巅峰危险关系总裁在上我在下上天安排的最大啦
相关推荐:
霸剑凌神烽火盛唐电视门说漂亮话 办漂亮事 做漂亮人 大全集磁场人生要耐得住寂寞绝色总裁是我老婆人生要经得起折磨人生要敢于奋斗爱妃,我们一起玩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