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一章正面是放弃,反面是得到(5)

9.不露锋芒,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隐藏自己的光芒,让自己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在自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实现韬光养晦的要旨在于:对方没有安全感、怕人谋害,你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对方怕有人威胁到他的位置,你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对方害怕失去权威,就向他表达最大的敬畏与尊崇。在历史上成功地掌握韬光养晦这种艺术的人有很多,康熙帝就是其中之一。

康熙帝即位时才8岁。按照规矩,皇帝年幼,应该由顾命大臣辅政。于是,康熙帝的父亲顺治帝,在临终时指定四个顾命大臣辅助康熙执政。在四个大臣中,鳌拜最为专权,他并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平日里贪赃枉法,自行其是,众人都敢怒不敢言。然而康熙虽然年幼,但从小就才华出众,他觉得鳌拜处处与自己作对,是个心腹大患,必须想办法除掉他。到康熙六年的时候,康熙已经年满十四,按规矩就可以亲政了,但是鳌拜却一点没有还政的意思。小皇帝十分不乐意,一心想除掉这位骑在自己头上的大臣,不再当傀儡。于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权力之争开始了。

康熙知道鳌拜在朝廷里势力庞大,用公开的手段绝对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引来大麻烦。于是,他表面上一再容忍鳌拜,有时甚至还装出畏惧鳌拜的样子。为了讨好鳌拜,让他不怀疑自己,康熙还一再加封鳌拜一家,连鳌拜的儿子也当上了太子少师。鳌拜经常称病在家,政事都由他在家里处理,朝廷反倒成了摆设,康熙也从来没有异议。鳌拜贪污索贿,结党营私,康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没看见。鳌拜借口维护祖宗成法,恢复圈地,其他大臣反对,鳌拜当着皇帝的面大声呵斥其他大臣,康熙也不开口说话。

有一天,鳌拜又称病不上朝,还托人带口信给小皇帝,要康熙登门探望他的病情。康熙知道鳌拜是在试探自己,就带着人来到鳌拜家。进了鳌拜的卧室,康熙立即觉得气氛不对,卫士们也觉察到这一点,立刻有人在鳌拜的被褥下边搜出了一把利刃。面对皇帝,暗藏利刃,这可是涉及谋反的大罪。皇宫里的卫士们见自己在鳌拜府中,生怕皇帝一声令下要抓人,反而得不了好。鳌拜也紧张起来,自己跟小皇帝这么对着干,弄不好吃亏的反倒是自己。正在剑拔弩张的刹那间,康熙皇帝却镇定自若地发了话:“满族勇士本来就该刀不离身,你们紧张什么?”一句话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危机,进一步安了鳌拜的心。

其实,小皇帝这是在欲擒故纵,在这以前,康熙已经作好了必要的准备。他把一些满洲贵族的子弟召来宫中练习武艺,作为自己的亲信侍卫。鳌拜当时看见康熙和一些孩子玩摔跤,并不觉得对自己有威胁,反而认为康熙胸无大志,只知道玩耍。一天,康熙说有要事相商,召鳌拜进宫来,鳌拜不知是计,便大摇大摆地来见皇帝。康熙便命令那些孩子玩摔跤给他看,不料那群孩子突然冲上前来,抱腰的抱腰,拧腕子的拧腕子,一下子跟鳌拜较起了劲。鳌拜还以为是小皇帝跟自己闹着玩,便没有还手。待到一群娃娃把他摁倒在地上时,他才觉得不大对头,斜着眼去瞧指使他们的皇帝。只见康熙一脸的冰冷,又听得一群娃娃满口的怒骂,方才觉得大事不妙。这时他再要挣扎,已经迟了,一下子被捆了个结结实实。康熙当即宣告:鳌拜谋反,并立刻召集大臣,把鳌拜交给他们审理。大臣们早就恨透了这位专横的顾命大臣,一致要求将他处死。康熙倒没有赞成大臣们的意见,只说了一句:“念他替朝廷效力多年,军功卓著,免死。”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难饶,鳌拜的那些死党,也被一网打尽。

14岁的康熙皇帝,不动声色地拿下权臣鳌拜,把大权收归己有,扫除了管理国家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体现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的魄力。

在做事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俗语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时不是无能的表现。不露锋芒,韬光养晦并不是懦弱、退缩,而是以退为进,变被动为主动。

10.有所为,有所不为

舍得舍得,就是以“舍”为“得”。如果我们不能了解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就不容易明白“以舍为得”的妙用。

在田地里,没有播种(舍),哪里有收成(得)?对于亲戚朋友,你不先跟他们往来,平时没有送礼致意,又怎么能获得他们的回礼相赠呢?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的赞美;给人一个笑容,你才能得到别人也对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能够“舍”的人,一定是拥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感恩、结缘的性格,他怎么肯“舍”给人,怎么能让人有所“得”呢?他的内心充满欢喜,他才能把欢喜给你;他的内心蕴藏着无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给你。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舍,在佛教里就是布施的意思!布施,就如播种,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种百可以结果千千万万。所以无论是谁,如果希望安康长寿、荣华富贵、眷属和谐、名誉高尚、身体健康、聪明智能,先要问:你播下了春时的种子了吗?

“舍”,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给人善,又要能给人利益。

《四十二章经》中说:“仰天吐唾,唾不至天,还堕己面;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施舍亦如送礼给人,如果我们所送的礼物不恰当,对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我们喜欢太阳,因为太阳给我们光热;我们喜欢大树,因为大树给我们阴凉;我们喜欢儿女,因为儿女给我们孝养;我们喜欢朋友,因为朋友给我们帮助。如果太阳、大树、儿女、朋友都不给我们利益,我们怎么会喜欢他们呢?

如果情爱是束缚,你能舍去情爱,自然就会得到自在;如果骄傲是烦恼,你能舍去骄傲,不就能得到清静了吗?如果妄想是虚妄,你能舍去妄想,不就能得到真实了吗?如果挂碍是痛苦,你能舍去挂碍,不就能得到轻松了吗?所以能舍什么,就能得什么,这是必然的道理。

走路时,不“舍”去后面的一步,便无法跨出向前的一步;写作时,不“舍”去冗长的赘语,便无法成为精简的短文;庭院里的花草树木,如果你“舍”不得剪去枯枝败叶,它就无法长出嫩绿的新芽;都市中,如果你“舍”不得破坏简陋的违章建筑,便无法建设市容整齐的现代大都会。

出家僧侣“出家无家处处家”,如果不能割爱“舍”亲,怎么能出家学道?怎么能云游四海、弘法利生呢?古圣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不能“舍”己为人,又怎么能名垂千古、留芳青史呢?

佛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为他能够“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所以才能成就佛道;雪山童子为了一句偈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因为他能舍身为道,终能如愿得道。

一个人,如果不能舍去陈旧的陋习,如何能使自己进步呢?学佛,就是要“舍迷入悟、舍小获大、舍妄归真、舍虚由实”。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舍”,不舍,如何成佛?

总之,以舍为得,妙用无穷。人要能学习“舍”的性格,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能将其舍给别人,你必然会得到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舍给别人好的,会得到好的;舍去性格上坏的,也会得到好的。当我们把烦恼、悲伤、无明、妄想都舍了时,自然就会得到人生的一番新境界。(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推荐阅读:
春秋我为王重生之毒妃魔门败类我曾在时光里听过你帝王业宠妻如令荣耀巅峰危险关系总裁在上我在下上天安排的最大啦
相关推荐:
霸剑凌神烽火盛唐电视门说漂亮话 办漂亮事 做漂亮人 大全集磁场人生要耐得住寂寞绝色总裁是我老婆人生要经得起折磨人生要敢于奋斗爱妃,我们一起玩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