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一章正面是放弃,反面是得到(3)

5.强弱都有自己的不足

也许你会觉得好奇,弱者有不足这是事实,强者也有不足,还怎么说得过去?既然有不足还能说他是强者吗?记得毛主席有这样一句话:“事情都是两面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它坏的一面,如果说它只有一面,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看到它的另一面。”毛主席的这句话,完全符合矛盾的哲学理论。

春秋末期,一向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国君的权力竟然衰落了,实权由六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这些大夫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为了争夺到更多地盘,他们还互相攻打起来,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智家的智伯继位之后,很有作为。他登上政治舞台时,正值赵家的赵简子专擅晋国大权。当时,赵、魏、韩、智四家对立,大致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或者大家平分秋色;或者一强崛起,吞并诸弱。而智伯果敢勇毅的性格,自然要争取后一种结果,在赵简子在世时,他就积极建功立业,创造条件。

赵简子去世后,他很快便凌驾于韩、赵、魏三家之上,摆开了蚕食鲸吞的阵势。他对三家的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重新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百里土地和人口来归还给国君,因为只有国君强大了,我们晋国才会强大。”三家都知道智伯是心存不良,因为当时国君就在智伯手里,但韩康子、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就把土地、人口让给了他。智伯又向赵襄子要土地,结果赵襄子不答应。智伯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韩、魏两家也只好同意。公元前455年,智伯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赵家在晋阳经营多年,赵襄子凭着武器与粮食的充足,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也没能把它攻下来。有一天,智伯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晋水河,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于是他命人在在晋水河上游筑起水坝,拦住上游的水。这时正是雨季,水坝上的水很快就满了,智伯就命人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与军队都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可是大家都恨透了智伯,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一天,智伯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只能是像城墙一样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呀!”韩康子和魏桓子听了,心里暗暗吃惊。原来这两家的封邑旁边也各有一条大河,晋水既然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自己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

当天晚上,赵襄子派人偷偷地出城,找到了韩康子和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人这么一说,自然就都同意了。当可怜的智伯还沉浸在胜券在握的幻觉中时,魏、韩两家已动手杀掉了智伯看护河堤的士兵,大水反灌智伯的军队。接着赵襄子率军出城正面攻击,魏、韩两军侧翼夹击。智伯的军队大败,智伯本人被杀死,智氏全族也被诛灭。赵、韩、魏三家不但把智伯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后来,他们又把晋国其他土地也全部瓜分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的故事。最后能拥有晋国天下的,并不是强大的智家,而是相对较弱的赵、韩、魏三家,事情确实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能看到这样一句话:“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意思是过于刚猛凌厉的武功,往往就是“程咬金的三板斧”,三板斧过后,赢了就赢了,赢不了就必输无疑。而一味柔弱的武功,就只有挨打的份儿。所以练武要讲究亦刚亦柔、刚柔并济,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完全偏离。这表面上说的是练武的技巧,其实也是在谈做人的道理。

智伯继位后,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使智氏的实力盛极一时,超过了原来根基深厚的韩、赵、魏。而实力强大的人,往往就容易狂妄,狂妄则不知轻重。果然智伯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自身的弱点也就逐渐地暴露出来了。有一次,他在酒宴上戏弄韩康子,并且侮辱魏桓子的家臣。有人进谏说,这样做恐怕会招来祸患。智伯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要知道当时他的实力虽然相对强大,但是并没有大到可以一举灭亡三家的地步。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笼络人心,争取到更多的支持,而不是树立更多的敌人。所以不知轻重、不会退让的智伯,就从成功的巅峰跌到了失败的谷底。

而像韩、魏两家割地求和、一味退让也是不行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对这个问题有过论述,割地求和的结果只能是让对手越来越强大,自己却越来越弱小。要不是在最后关头,他们能忽然警觉,将来被杀的命运就逃不掉了。总之,强者最大的不足在于容易盲目自大,弱者最大的不足在于不敢抗争。只有像赵襄子一样,能在困难面前坚持,又能在危险时刻临敌变通,做到能进能退、刚柔并济,才能保全自己、克敌制胜。

6.智者能将弱势变为强势

强和弱之间是变动的,弱势可变为强势,强势也能变为弱势。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再强的人总会有不能考虑到的地方,所以弱者也会有胜过强者的可能,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然后随机应变。

三国时期的贾诩是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他善用计谋,被人称为“鬼才”。在东汉末期的军阀混战中,他曾经是割据宛城的军阀张绣的谋臣。当时曹操为了平定天下,带兵征讨张绣,并把他包围在穰城。然而不久,曹操得知袁绍将要趁虚攻打自己的大本营许都,无奈之下,曹操只得立即从穰城撤退。张绣一看曹操撤退,就率兵尾随追击,而刘表也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了曹军的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又迅速后撤。不甘心失败的张绣觉得机会到了,他又决定带兵追击。

贾诩劝阻说:“不要去追击曹操,否则会吃大亏的。”张绣认为敌人已经撤退,哪里还有不追赶的道理?他不听劝告,很快又追上了曹军断后的部队,因为是曹操亲自断后,士兵们奋勇应战,张绣又一次大败而归。张绣惭愧地对贾诩说:“还是你说得对,我的力量确实比不过曹操,所以不能取胜,后悔没有听你的话。”而这时,贾诩却说:“现在应该赶快去追杀曹操,肯定能打一个大胜仗!”张绣惊魂未定,他不解地问道:“我们刚刚打了败仗,怎么能够再去追赶曹兵呢?”贾诩胸有成竹地说:“情况与以前不同,已经发生了变化,你只管去追,越快越好,准能获得胜利。”张绣虽有疑虑,还是整顿了败兵残将,再回去追赶曹军。这一次,两军厮杀一阵,曹军果然抵挡不住,越战越弱,一路丢下许多车马粮草,慌忙逃走了。张绣缴获了大批的战利品,多少挽回了一些先前战败的损失。

得胜之后,张绣问贾诩:“我用精兵去追击曹操的退军,你说追不得。后来你劝我用败兵去追击取胜的曹军,却反而能取胜。为什么呢?”贾诩解释说:“这很容易明白。将军虽然擅长用兵,但还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撤,曹操一定会亲自断后,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而曹操这次之所以未尽全力就已经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他一定亲率主力轻骑先走,留下辎重由别人来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而且第二次追击是出其不意,当然就能打胜仗了。”张绣听了连连称赞,从此以后,他对贾诩就更加信任了。

毫无疑问,从贾诩的这番话,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客观分析了问题的。首先,他清楚地知道张绣虽然擅长用兵,但还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他断定轻敌追击的张绣必败。他又从曹操未尽全力就撤兵,判断出是曹操的后方出了事,进而又判断出曹操得胜后,一定会带主力轻兵先走,而留下辎重由别人来断后,所以才叫张绣再次追击。从进退的观点来看:张绣见曹军不胜而退,就觉得有利可图,这当然也是对的。因为在战争中,不胜而退时,军心难免不稳。张绣不对的是他没有考虑到,这其中还有不利的因素,要知道曹操是个会用兵的人,这个问题他当然能够考虑得到,所以轻敌追击的张绣一定会失败。而在最后一次追击中,张绣只看到了自己失败的不利,而没有看出曹操在得胜后,不是乘胜反击,而是又迅速后撤,其中必有不利因素,所以才不敢再次追击。张绣只见其一,未见其二,行动起来自然就会打败仗。从曹操来说,他知道在退却时,一定会有追兵,所以才亲自断后。只是他没有想到还会有下一次的追兵,或许他也想到了,只是顾不过来。

战争中的这些谋略,真正体现了进退的人生智慧,不仅要看个人的胆量,还要看他的悟性。孙子说:“兵者,诡道也!”在兵家那里,阴谋诡计是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的,它的意思无非就是变化多端,越出人意料就越好。变化是自然的规律,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然而变化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它是有一定规律的。

我们虽然不能改变事物变化的规律,但是却可以根据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只有做到了随机应变,才能把弱势变成强势,进而成就一番事业。(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推荐阅读:
春秋我为王重生之毒妃魔门败类我曾在时光里听过你帝王业宠妻如令荣耀巅峰危险关系总裁在上我在下上天安排的最大啦
相关推荐:
霸剑凌神烽火盛唐电视门说漂亮话 办漂亮事 做漂亮人 大全集磁场人生要耐得住寂寞绝色总裁是我老婆人生要经得起折磨人生要敢于奋斗爱妃,我们一起玩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