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十章党人与党锢三

尹勋字伯元,河南巩人。家族世为衣冠,伯父尹睦为司徒,兄长尹颂为太尉,宗族多居权贵高位者,而尹勋独持清操,处事平准,不以权势压人。州郡连年举荐,察孝廉,三迁至邯郸令,为政清廉,有政绩。后举高第,五迁尚书令。及孝桓帝诛大将军梁冀,勋参与并建立大谋,晋封都乡侯。迁汝南太守。上书解释范谤、袁忠等党议禁锢。寻征拜为将作大匠,转大司农。坐党人案件被逮捕下狱,自杀。

蔡衍字孟喜,汝南项人。少年时就明经讲授,以礼让化乡里。乡里有争讼者,辄诣蔡衍处决之,其所平处,皆认为无怨。

后举孝廉,稍后迁冀州刺史。中常侍具瑗托其弟具恭举茂才,蔡衍不予理会,还将收授委托信件的官员,进行了相应的处分。同时弹劾河间相曹鼎贪污罪,脏款达千万。曹鼎,中常侍曹腾之弟。曹腾使大将军梁冀为他作书相请,蔡衍不答应,致使曹鼎坐罪,输作左校。

其后,征蔡衍为议郎、符节令。梁冀闻知蔡衍贤,请欲相见,蔡衍辞疾不往,于是梁冀怀恨。时南阳太守成晋等人,以收纠宦官被逮捕至廷尉,蔡衍与议郎刘瑜上表救之,言辞切厉。因而坐免还家,遂闭门不出。

羊陟字嗣祖,泰山梁父人。家族世代衣冠。羊陟少年时,就清直有学行,举孝廉,辟太尉李固府,举高第,拜侍御史。当是时,李固被诛,羊陟以故吏禁锢历年。重新举高第,再迁冀州刺史。奏案贪浊,所在肃然。又再迁虎贲中郎将、城门校尉,三迁尚书令。

当是时,太尉张颢、司徒樊陵、大鸿胪郭防、太仆曹陵、大司农冯方等,都与宦官相姻私,公行货赂,致使朝政混乱,世风日下。羊陟一并奏请孝桓帝罢黜。

皇帝没有采纳,但也没有受到指责。于是羊陟向孝桓帝推荐前太尉刘宠、司隶校尉许冰、幽州刺史杨熙、凉州刺史刘恭、益州刺史宠艾等人,清亮在公,应该予以重用。孝桓帝对此予以嘉奖,拜羊陟河南尹。

羊陟到任后,计日受俸,常食干饭茹菜,禁制豪右,京师惮之。会党事起,羊陟名列禁锢名单之中。遂被免职归乡里,死于家中。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后代。父亲张成,曾任江夏太守。张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出。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多不轨。张俭举劾侯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侯览得知后,于中途将其上奏章表拦阻,致使不得通达皇帝,由是与侯览结仇。

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张俭所不喜欢,并怀怨恨,遂上书告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为私党,在侯览的支持下,朝廷将张俭列为党人,于是加以追捕。张俭只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于李笃家。

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李笃抓住毛钦的手说:张俭知名天下,这次朝廷追捕,致使他逃亡的罪名并不属实,纯粹是借机诬陷。纵然是张俭可得,难道你忍心将他逮捕吗?

毛钦因之而起,轻轻地抚摸着李笃的肩膀对他说:蘧伯玉耻独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

李笃回应说: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意思是说,没有你的成全,我不是也难有什么作为吗?如此看来,这一义举你也应该享有一半。

毛钦叹息而去。李笃于是送张俭出塞,以此得以免死。但他所经历之处,受到牵连而被诛杀、逮捕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为此,贾彪认为这样做不值得,前面已经知道,他对此另有一种说法。

岑晊字公孝,南阳棘阳人。父亲岑豫曾为南郡太守,以贪叨诛死。岑晊年少未知名,往候同郡宗慈,此时宗慈正以有道被举荐,宾客满门,以晊非良家子,不肯与他相见。晊于是留家数日,直到一天晚上,才被引入相见。

宗慈与岑晊交谈之后,感到十分惊奇。遂将他一起带到洛阳,并且推荐到太学院接受教育。

岑晊有高才,郭林宗、朱公叔等,皆以他为朋友。李鹰、王畅称其有干国器,虽在闾里,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太守弘农成晋下车,欲振威严,闻晊高名,请为功曹,又以张牧为中贼曹史。成晋委心岑晊、张牧,褒善纠违,肃清朝府。宛有富商张凡者,是孝桓帝美人的外亲,善巧雕镂玩好之物,颇以贿赂交结中官,以此而得到了显耀的地位,恃其伎巧,用势纵横。岑晊与张牧劝成晋收捕张凡等人,既而遇赦,晊竟然还是将张凡诛杀。同时收其宗族,实际上是先诛杀,后奏闻。

于是,中常侍侯览使张凡妻子上书皇帝,讼其冤。孝桓帝得知后大怒,征成晋下狱死。岑晊与张牧流亡,隐匿齐鲁之间。直到大赦,才得以回家。其后州郡察举,三府几乎同时举荐,不就。及李鹰、杜密等人被朝廷诛杀,他们再次流亡,终结于江夏山中。

陈翔字子麟,汝南邵陵人。祖父陈珍,曾任司隶校尉。陈翔少年时就知名,善于交结。察孝廉,太尉周景举荐高第,拜侍御史。当是时,正旦朝贺,大将军梁冀威仪不整,陈翔遂奏梁冀恃贵不敬,请卫尉案其罪。

此事一出,世人惊奇。不久即升迁定襄太守,征拜议郎。后迁扬州刺史。期间举奏豫章太守王永,奏事中官,吴郡太守徐参在职贪秽,将他们一并征廷尉问罪。徐参,中常侍徐璜之弟。可见他不畏豪强。

由此陈翔威名大振。征拜议郎,补御史中丞。这次坐党事,被逮捕,入黄门北寺狱,以没有验证而释放。出狱后死于家中。

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少年时游学洛阳。何颙虽后进,而郭林宗、贾伟节等与之相好,由此显名太学。友人虞伟高有父仇未报,而笃病将死,何颙往候之,虞伟高泣而诉。于是何颙感其义,为复仇,以头醊其墓。

及陈蕃、李鹰在与宦官的斗争中失败,何颙以与他们亲近,被宦官所陷害,受到通缉,于是改变姓名,亡命于汝南间。所至皆亲其豪杰,有声誉于荆豫之地。袁绍仰慕,私与往来,遂结为奔走之友。当是时,党事又起,天下士人多受其难,何颙常私入洛阳,从袁绍计议。其穷困闭厄者,为求救援,以济其患。有被掩捕者,则广设权计,使得逃隐,由于受到他的援救而得以保全、免罪者甚众。

及党锢解禁,何颙被举荐到司空府做官。每次三府会议,莫不推他为长,于是多次升迁。及董卓秉政,逼何颙为长史,他托病不就,乃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董卓。不久荀爽去世,何颙被董卓逮捕,忧愤而死。

七党案暂缓

在众多重要官员的请求下,孝桓帝意有所解,使中常侍王甫,就狱中讯问党人。

在此之前,宦官对党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尤其是在监狱,他们这些人的手、足、头皆有枷械,更以物体蒙盖在头上,致使许**人暴死于监狱。

王甫对党人们讯问:卿等更相拨举,迭为唇齿,其意如何?

范谤说:仲尼之言,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谤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古之修善,自求多福。今之修善,身陷大戳。身死之日,愿埋谤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

范谤的回答,使王甫感到同情,为之动容。并令狱吏,解开范谤等人枷锁。

而李鹰等人,在接受考问时,多次将宦官子弟引入党人之中,致使他们感到恐惧,害怕最后被引火烧身。于是,王甫向孝桓帝建议,以天时为由,应该赦免党人。

六月,孝桓帝大赦天下,并改元永康。党人有二百余人在宦官管理的北寺狱,也因赦免而走出北寺狱,得以回归乡里。但在大赦出狱的同时,诏令将他们的名单存案于三府,终身不得再选为官。实际上是禁锢终身。

范谤等人获释后,南归家乡。汝南、南阳士大夫迎接之人众多,车达数千辆。同时被囚禁的同乡殷陶、黄穆,亦同时免罪,一起回归家乡,并卫侍在范谤身边,以应对宾客。

范谤对殷陶、黄穆说:今日与你们一起回归乡里,搞出了这么大的声势,是加重我等的祸害也。于是便悄悄离开,避开大路,隐匿转回家乡。

范谤刚出监狱,得知尚书霍胥为此曾多次上疏,与孝桓帝理论。及出狱后,即赶到京师,往候霍胥而不为之致谢。当是时,许多人对他的这一行为,不甚理解,甚至有人为此批评他。范谤如是对人解释说:昔叔向婴罪,祁奚救之,未闻羊舌有谢恩之辞,祁老有自我炫耀之举动也。

霍胥字叔智,魏郡邺人。少年时为诸生,明经。有人诬霍胥舅舅宋光于大将军梁商面前,认为宋光妄刊章文,坐系洛阳监狱,被掠考甚极。当是时,霍胥只有十五岁,他当即写信函向大将军梁商申诉说:

将军天覆厚恩,悯舅光冤结,前者温教许为平议,虽未下吏断决其事,已蒙神明顾省之听。皇天后土,实闻德音。窃独踊跃,私自庆幸。胥闻《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此仲尼所以垂王法,汉世所宜遵前修也。传曰:人心不同,譬若其面。斯盖谓大小窳隆丑美之形,至于鼻目众窍毛发之状,未有不然者也。情之异者,刚柔舒急倨敬之间。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胥与光骨肉,义有相隐,言其冤滥,未必可谅,且以人情平论其理。

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昔东海孝妇见枉不辜,幽灵感革,天应枯旱。光之所坐,情既可原,守阙连年,而终不见理。呼嗟紫宫之门,泣血两观之下,伤和致灾,为害滋甚。凡事更赦令,不应复案。夫以罪刑明白,尚蒙天恩,岂有冤谤无征,反不得理?是为刑宥正罪,戳加诬侵也。不偏不党,其若是乎?明将军德盛位尊,人臣无二,言行动天地,举厝移阴阳,诚能留神,沛然晓察,必有于公高门之福,和气立应,天下幸甚。

梁商于是很看中霍胥才干,为此而原谅宋光。

霍胥也由此而得以显名。在郡里被举孝廉,稍后迁金城太守。霍胥性格明朗通达,为人笃厚,能以恩信化诱殊俗,甚为羌胡等民族部落所敬服。遭母丧,亲自上疏,要求归乡行丧。三年服满,公车征为官吏,再迁为北海相,入为尚书仆射。

当是时,大将军梁冀贵戚秉权,自公卿以下莫敢违忤。霍胥与尚书尹勋数次奏其事,又因陛见陈述其违法事实。及梁冀被诛后,孝桓帝嘉奖其忠节,晋封邺都亭侯。虽然前后固让,孝桓帝不许。出为河南尹,迁司隶校尉,转任少府、廷尉。死于任上。(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推荐阅读:
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山海高中荣耀巅峰春秋我为王帝王业重生之毒妃宠妻如令剑来危险关系上天安排的最大啦
相关推荐:
苍生鉴死鬼,躺下甜言蜜语都市之逆天仙瞳墨羽笙箫传玫瑰花儿香《猎灵手记》青春过往的流放穿越龙心八部天龙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