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五章在舍得中丰富自己,提高事业能力(2)

.人情世故要谨慎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认为爱戴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戴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同样的道理,帮助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帮助他。人与人之间,坦诚地相待,把相互关系建立在关爱的基础之上,以相互帮助为交流方式,双方就能和谐共存。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白:你可以对别人好,但不能要求别人同样对你好。你可以怀着要人报答的愿望去帮助人,但万一别人没有报答你,你最好不要埋怨他,不然以前的恩情就会换来仇恨,所以要多行义举,慎用人情。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大侠,他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交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公元前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项羽和叔父项梁也举兵响应。于是,季布找到了项羽的起义军,当项羽听说季布要投靠他时,喜出望外,他热情地接待了季布。听说季布剑术很好,项羽还与他比剑,结果二人不分上下。项羽高兴地说:“季布真乃天下猛士也,名不虚传!”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与刘邦领导的汉军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拉锯战。季布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因为他不仅勇猛,而且还很有智谋,与刘邦对垒,刘邦往往是吃尽苦头。项羽战败后,跟随项羽多年的季布被刘邦通缉,开始了逃亡生涯。人们虽然知道他是一个大侠,但是为了自家性命,谁都不敢收留他。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濮阳的一户姓周的人家仰慕季布的侠名,于是冒着被灭族的危险秘密地收留了季布。

过了几日,周氏恳切又焦虑地对季布说:“追捕你的官兵已经到了我们这里,很快就要来搜查我的家,你不能留在这里了。如果大侠肯听我的话,我倒有一个建议。”季布说:“你肯收留我,我已经感激不尽了,即使现在把我交出去,我也不怪你。给你添了这么多麻烦,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报答你。”周氏说:“那就请大侠委屈一下,我有一个朋友,叫朱家,他也喜欢行侠仗义,做好事从来不留名。现在我把你打扮成奴隶的样子,假装把你卖给朱家,以逃脱官兵的搜捕,不知大侠意下如何?”季布点头答应了周氏的建议。于是,周氏让季布剃了一个光头,给他戴上颈箍,穿上破烂的衣服,这样一来,就没有谁能够认出季布了。周氏把季布与其他几个家丁混在一起,把他们送到朱家的住所。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自己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朱家也明白,窝藏季布意味着什么,但朱家认为季布非同凡人,他料定英雄的命运不会就此终结。

朱家便到洛阳去拜见了汝阴侯夏侯婴。夏侯婴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刘邦的老乡,又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如果让夏侯婴去劝说刘邦,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夏侯婴见来者是一个人人称道的侠客,自然高兴万分,摆酒与朱家痛饮。朱家乘机对夏侯婴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夏侯婴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罢休。”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夏侯婴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夏侯婴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夏侯婴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刘邦奏明。刘邦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后来季布还被任命为郎中。季布为了报答朱家的大恩大德,几次去找朱家,却始终没有见到朱家。朱家有意避而不见,就是不想获取季布的报答。

“知恩图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福泽深厚的人总是有贵人前来相救,这并不总是他的运气好,而是他平时乐于助人,所以在危急的时候,就有人来帮助他渡过难关,所谓“人助者天助之”,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这样一来,相互帮助的朋友之间,便多了一种施恩与报恩的往来。今朝朋友雪中送炭,对于受恩者却要在必要的时候,不得不以“涌泉相报”。为还这样一份情,报恩者牺牲了自己很多的利益。所以这一份情的价值太高,处理不好,大恩就会转变成大仇。季布与朱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能施恩不图报,也不埋怨他人。

多行义举、乐于助人,自然会得道多助,然而人情却不可滥用。慎用人情,就是要记得维护他人的尊严,像季布与朱家一样,做到施恩不图报,以减轻报恩者的心理负担。否则恩情就很容易将他人压垮,大恩成了朋友心中的最痛,那就不好了。

4.运用多人的智慧

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意思是三个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提出比诸葛亮想得还要周到的计策。这是对人多智慧广、人多办法多的一种赞誉。单打独斗总是难成大业,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众人的合作与努力。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终究有限,只有那些善于用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人,充分借助他人力量的人,才能成就伟业。荀子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意思是站在高处向别人招手,虽然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很远的地方还是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虽然音量并没有提高多少,可是别人也能很清楚地听到,这就是善于借力的好处。

晚清重臣曾国藩以“儒臣”督师,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他的成功就离不开用人之智的法宝。曾国藩认为,一个人不论是智慧绝顶者,还是大仁大智者,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应该是有缺憾的,而那些所谓的愚笨至极的人也有可爱之处。本着这样的想法,他认为自己属于“中才”,或更接近于“笨”的一类。他的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相传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就不高。

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他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他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呀等,就是不见他睡觉,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忍无可忍,大怒之下他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贼人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从此以后,自以为不够聪明的曾国藩,就更加注意吸取他人之长,以补自己之短。他的幕府就是他的智囊团,有什么疑难问题,曾国藩都让他们出高招、献良策。

曾国藩幕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幕府,享有“神州第一幕府”称号。在同幕僚长期合作共事的过程中,曾国藩经常以各种形式向他们征求意见,在遇有大事决断不下时尤为如此。有时幕僚们也常主动为曾国藩出谋划策,以供其采择。而幕僚们提出的意见,无疑会对曾国藩产生重要影响,这方面的事例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比如其中的郭嵩焘,他就曾经说服因为父亲去世而辞官在家的曾国藩,组成团练,也就是后来名闻天下的湘军,成为了太平天国的死敌。后来曾国藩又采纳郭嵩焘的意见,设立水师,湘军的水师也从此名闻天下。咸丰四年太平军围困长沙,长沙的官绅们都向曾国藩求救,而此时羽翼尚未丰满的湘军能否打好这一仗,事关湘军的生死存亡。曾国藩就亲自召集各级将官多次讨论战与守的问题,又在官署前设建议箱,请幕僚出谋划策。他最终采纳陈士杰、李元度的建议,遂有湘潭大捷。这些都可以说是曾国藩成功的关键。

其他方面,比如曾国藩采纳容闳的意见,送有识之士出国留学,使他们成为洋务派的领袖,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曾国藩是以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的典型人物。他自己深得众人相助之益,也多次写信让他的弟弟曾国荃也如法炮制。当然,曾国藩拒绝幕僚的正确建议而遭失败或非议的事例也不少,曾国藩晚年对此也颇为后悔。总体而言,曾国藩能够虚心纳言,鼓励幕僚直言进谏,这对他事业的成功有很大帮助。所以有人说:“曾国藩的成功并不是他个人的才能出众,而是由于他的幕府人才众多,而他又能集思广益的缘故。”

曾国藩说:“事情复杂多样,可以获得美名的道路也有千万条,而人们一生中力所能及的事,不过如太仓一粟。知道事情复杂多样,而自己所办的事情非常少,那么就不敢以功名自矜,应当思考推举贤才而一起去完成伟大的功业。”孟子也曾经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中外古今的历史都反复证明了这是一条铁的定律。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就是借他人能力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可以发现和解决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从而进可以争得利益,退可以免去祸害。当然其中也有两个难处,一是要怎么样让人真心地替你想办法,真心地替你出力。二是人多主意就多了,你要如何从中挑选最好的,最合适的主意,这些都是考验个人能力的地方。(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推荐阅读:
春秋我为王重生之毒妃魔门败类我曾在时光里听过你帝王业宠妻如令荣耀巅峰危险关系总裁在上我在下上天安排的最大啦
相关推荐:
霸剑凌神烽火盛唐电视门说漂亮话 办漂亮事 做漂亮人 大全集磁场人生要耐得住寂寞绝色总裁是我老婆人生要经得起折磨人生要敢于奋斗爱妃,我们一起玩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