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十四至十九章

十四、抢收抢种(作者:蔡运生)

抢收抢种时节,田里的小麦一收割完,队里安排人将麦把子背到大晒坝里晾晒着,还顾不上打麦子,搞小麦脱粒。立即安排人放水泡田,因为大春时节,一寸光阴一寸金,季节不等人,耽误了季节就会影响一年的收成。放水泡田了,堰塘里的水一放到田里,就必需有人去耕田,避免水又流跑了。耕板田是耕地中比较困难的一项。因为板田很硬,很板结,不象抄地、油菜田那样疏松,那样容易翻耕。同时,翻耕时,翻耕的泥土将田里的水搅浑后,看不见犁沟,容易将田耕花,使田里有的地方耕上了,有的地方就没有耕过。使得栽秧时,秧苗插不进泥土里,无法栽秧。也容易使田漏水、渗水。我知道后,就主动和文世虎一道去耕麦茬田。耕田时,虎头告诉我:“耕秧田时,先要将田埂边三犁土的地方翻耕两三遍,还要将去年糊的田埂土耕掉,才方便今年又糊田埂。田埂不糊好,一满田水一个晚上就会漏光。”

我一边耕田,一边将虎头的话牢牢记在脑海里。我还一边耕田,一边摸索,怎样才能耕田不漏犁,不耕花田。后来我发现,有规律地耕田,使泥土向翻耕的地方一侧翻倒,那一侧因有不断翻耕的泥土倒下,使水变得浑浊。而未翻耕过的地方水则是清洁的,透明的。如果泥土乱翻,田里的水搅浑了,就不好辨别了。另一方面,耕水田必需打赤脚。当赤脚踩在犁沟里,有又硬又滑又有一点疏软的感觉。而赤脚踩在麦茬子上,刚割的麦茬子会锥得你的脚板疼痛不已,就说明你已经将水田耕花了,耕漏了犁。

虎头还告诉我:“耕水田时,每块水田至少要耕两遍,一来是将泥土耕匀,耕细,泥土扒软了才好插秧。二来是犁头在田里多抹一道,可以将田里的裂缝抹平,抹光,减少水的流失渗漏。特别是遇见干旱时节,田里的裂缝可达一尺深,多耕一道田,就会节约很多水。”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就一一将这些务农的经验之谈,牢牢地刻记在脑海中。自己耕田地时才好掌握,才不会出差错,才不会闹出笑话来。

水田一耕多了,坝子里、山坡上,到处都是水汪汪的一遍。泡田、耕田快,可栽秧就很慢了。栽秧首先就要扯秧,扯秧是妇女们的活。扯秧的妇女将小板凳放在秧母田里,赤脚坐在板凳上,两只手扯秧苗,扯好一大把后,将秧苗栓捆好,将秧苗根部的泥土掏洗干净。只能是青青的秧苗,白白的秧根,不能带有泥土。那时,每个妇女一天要讲扯了多少个秧,看谁扯得多,看谁扯得好。

秧扯好后,要有人挑到秧田里。挑秧的人不仅要将秧苗从秧母田里挑到栽秧田里,还要将秧一把一把地甩在田里。挑秧的人有本事,技术好,甩在田里的秧刚好栽插满那块田,不会多,也不会少。甩多了,栽秧的人要叫秧鸡子(挑秧的人)将多余的秧挑回秧母田。甩少了,栽秧的人要叫秧鸡子到秧母田去补秧。

栽插秧苗也是有技术含量的,有的农民一辈子都不会栽秧,只能当“秧鸡子”。栽秧要两只手相互配合好,左手负责拿秧、分秧,右手负责栽插。我看见他们将一把秧分成两半,一半夹在左腿腿弯里,一半拿在左手里。然后弯下腰,左手里拿着半把秧,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秧苗两三苗分一支,右手接过左手分出的秧后,用母指、食指和中指将秧苗齐整齐,再用食指和中指将秧苗插入泥土中。不能用五个指头插“五爪秧”,插了,秧苗就会浮上水面。

我的手小,一把秧的一半拿在手里,左手指就无法分秧了。只得将一把秧分成三份,每次拿三分之一在左手,再进行分秧,插秧。由于我的手小,只能将三分之二的秧苗夹在我的左腿腿弯子里,感觉有一些不习惯,不舒服。可是,只有这样,才能也才方便栽插秧苗。

一开始,我不敢和大家一起栽大田秧,因为他们栽秧动作熟练,栽秧快。栽秧时你追我赶,栽得很快。如果你一个人动作慢了,别人就会栽到前面去,给你留下一条长长的水巷子,大家叫它“栳笕槽”。而且,由于是手工插秧,给你留下的水巷子(笕槽)不可能一样宽窄,使你栽插时很困难。我一开始栽秧时,就去栽插那些田的边边角角,首先要学会栽插秧苗,学会了才能熟练,熟练了才能提高速度,速度提高了才能到大田里去和大家一起栽秧,熟能生巧吗。能和大家一起栽秧了,不被大伙甩掉了,才能在大田里去为大家牵路子。也就是第一个在水田里为大家栽插秧苗做示范的人。这个人一要技术高,栽插的秧苗一横排五窝要整齐均匀,竖排的秧苗五排要笔直成五条直线,而且要田有多长,五排秧苗的直线就有多长。牵路子的人的栽秧速度还要快,要一般人不能超过他,不然,牵路子的人会被后面的人甩掉,成了“倒栳笕槽”,反而成了别人的话柄,成了别人的笑料。

我不会栽秧,才学习栽秧,速度自然很慢,只能补田边、田角。当我搞清楚了栽秧的要领后,自己就逐渐提高速度,高标准要求自己,尽量早一点和大家一起在大田里栽秧。当我几天后就能和大家一起在大田里栽秧的时候,生产队里都夸奖我栽秧学得快,秧栽得好。可我自己的目标却是要做一个牵路子的好手,要争取早日练成牵路子的高手。学栽秧十天后,我就大胆地开始下田牵路子了。一开始,我牵路子的速度比较慢,因为牵路子既要注意五竖排秧必须笔直的五条线,又要保持每一横排的五窝秧整齐一行。大家追上我后,为了不让我难堪,就停下来等我先栽走,待我栽到前面后,他们又跟着我在后面栽。后来,我的速度快了,将秧路子栽得笔直,得到了队里的肯定。因为一个生产队里,没有几个人能栽秧牵路子呢。

抢种抢收时节,我们割麦子、打麦子,耕田、耙地,栽秧子,挑粪点玉米,样样农活都干,完全成了生产队的全劳动力,主要劳动力。男人们做的活我们都能做。才开始栽秧时,我只能一个人慢慢地补田角,后来熟练了,也可以和大家一起插秧,一排插秧。再后来还可以一个人在前面牵路子,让其他人跟在后面栽秧。这时,我也有了年轻人的胜利感,成就感。我再也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毛娃儿”、“学生娃儿”了。

十五、端阳节(作者:蔡运生)

端阳节到了,抢种抢收的“红五月”基本忙完了。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窗户边挂上了艾蒿和菖蒲叶。这是一种传统习俗,端阳节清晨,天还未亮,男人女人就悄无声息地起床,在事前看好的田边地角,或山坡上,扯回艾蒿和菖蒲叶,不能说话。回家后,将艾蒿和菖蒲挂在门前或窗户边。为的是辟邪,祛除瘟病灾害。艾蒿和菖蒲叶都是山乡里最常用的中草药,生疮害病都离不了。这种习俗,“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六六年、六七年停了两年,以后就又兴了起来。因为缺医少药的山乡农民,谁家能保证不生疮害病呢?

有的女娃儿、小媳妇,端午节前,在中药铺子里买一些香粉,再买一些彩色丝线,用布角、丝线做一些香包儿,用来送人或挂在自己胸前,既是好看的饰品,又能辟邪辟蚊蝇。

家家户户还要准备雄磺酒,端午节,男人、老人们都要喝雄磺酒,女人们都要给小娃儿额头上、脸上、手心、脚板心上涂上雄磺酒,用来辟邪保平安。

这时,父亲带着眼镜,拄着一根棒来到我这里。他的突然到来,让我又惊又喜,他不是在“五七干校”管制劳动改造吗?怎么来到我这里了?看见一直刚强的父亲一下子苍老的面孔,稀疏的额头,消瘦的身体,一种不祥的感觉立即涌向我的脑海。我忙让父亲坐在床上,给他端来开水,让他先喝了热开水,才小心地问他:“爸爸,您怎么来了?您没有在干校了?您怎么这么消瘦?”

父亲这时缓过精神,高兴地说:“我得了白内障,需要到成都治疗,他们不懂得医疗,干校无法报销医药费,就让我回学校了。这一下,我再也不到干校了。‘祸兮福所倚’。我准备在这里多住几天,让生产队、大队都知道,你不是‘黑五类的狗崽子’。我已经回中学了。”

我心中深深地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害怕因自己的遭遇而伤害、连累了儿子的一生。我忙解释说:“生产队对我们很好,没有将我们当‘狗崽子’看待,我现在是生产队里的主要劳力,又是出纳员,您就放心好了。您的儿子到哪里都是最好的,最优秀的!”

父亲听了,开心地笑了。我忙到自留地里摘了番茄、茄子、青辣子、四季豆、白菜等一大抱新鲜蔬菜。又拿出自己养的鸡下的蛋,蒸了一碗鸡蛋,炒了四个菜,正准备吃饭。院子里看见我父亲来了,这家端来了新麦面馍馍,那家端来了新麦面饼饼,还有一碗碗时鲜蔬菜。

父亲看着这么多饭菜,流下了眼泪,出口长气,说:“你长大了,我也放心了!”。我知道,作为父亲,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有能耐,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比别人过得好呢?

饭后,我一边洗碗,一边告诉父亲:“我干脆请几天假,送您到成都去看病。”

父亲摇摇头,说:“你有你的生活,你以后还要出去,还要工作,不能因为我,耽误你以后工作。我要回学校,过段时间,再到成都去治病。”

听了父亲的话,知道父亲不愿意因自己而连累我,心里真是酸甜苦麻辣,五味齐翻滚,有说不出的难受。

父亲看见我心情沉重,就自我安慰地说:“你看,国家主席刘少奇,对革命贡献多大,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被打倒了,我们这一点算什么?”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心里好受多了。

晚上收工回来,我正准备做饭,看见父亲已经给我煮好了,心里多了几分对父亲的感谢。这是我下乡以来,很久没有吃这么早的晚饭了。晚饭后,父亲给我讲诉五七干校的生活,早上五点多起床干农活,七点半钟吃早饭,上午开批斗会,一点吃午饭,下午搞劳动,晚上写检查材料、揭发材料。一些老干部、老局长,多年没有参加过劳动,没有吃过苦,一天到晚被批斗得死去活来,有一些还寻“短见”。父亲是因为工作上各方面干得很出色,有人给他贴大字报,说他有“十个全县第一”,什么英语口语全县第一、唱歌全县第一、会计业务全县第一、双手打算盘全县第一、书法全县第一------甚至钓鱼也是全县第一。就怀疑他的能力是哪里来的,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被关进了“五七干校”。因为只是怀疑,没有任何依据,所以对他管得松一些。因为里面生活很差,他得了白内障,需要治疗和报销医疗费,干校报销不了医疗费,就干脆把他退回学校。

父亲住了三天后,拄着棒,要回学校了。我和院子里的人都去送他,他拉着我的手说:“记到,人活着要有希望!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心竭力做好!”。

父亲拄着棒走了。我看他越走越远,但他走得是那样自信,那样刚强,那样满意。我心里默默地说:“爸爸,请您放心,您的儿子不会给您丢脸!”

十六、小春分配(作者:蔡运生)

生产队会计到公社开预算会议回来。晚上开会,向大家公布预算方案。我们队今年小春分配,人均口粮161斤,劳动日值4角分。大家立即议论起来,有的在算自己要分多少粮,要分多少钱;有的嫌粮食分得少,有的嫌钱分得少,都盼着多分配一些。会计向大家解释说:“大家要知足,要晓得今年小春分配比去年好了一些。今年我们又是全公社分配最好的队,有一些队,粮食才分六七十斤,钱才七八分钱一个劳动日,还不够买一包‘经济牌香烟’(经济牌香烟是当时最便宜的香烟,八分钱一包。)我们今年已经算是全公社、全区最好的队了。”会计又公布了全大队的分配情况,大家听了,都不再议论了。

队长讲话了,他要大家学习大寨,多出工,多出力,生产搞好了,粮食多了,分配也就好了。

会计和我对帐,准备分配了。我将分配表拿来一看,发现了两个大问题,一是家庭都是个子人,全家都参加生产劳动的家庭,分配就高一些。一些家庭,七八个娃儿,加上老人和大人,十一、二口人,只有两口子一个半劳动力,当然分配就不好。很多都“倒找”,有的几年累计“倒找”上千块钱,无力偿还。当时,几千元钱是很大的数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对于一个家庭是非常沉重的负担。二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印制在分配表上的。国家要求分配一般要按三七开的比例进行分配,即人头口粮占七成,劳动工分占三成。这既照顾缺少劳动力的人家有饭吃,又让劳动力强的人家能多分配一点,以调动生产积极性。可是,公社开分配会议,却统一按照二八开分配。也就是,人头口粮占八成,工分粮占两成。这就缩短了各家各户的差别,使有劳动力的家庭和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吃的口粮都差不多。使人口多的家庭粮食分配多,倒找也多。而劳动力多的人家口粮又不够吃。有劳力的人家也就不愿意出工出力了。这实际上是在搞平均主义,也就是促长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打击了出工出力的人家,促长了一些好吃懒做的人。这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的。我当时就向会计提出了这个问题,会计苦笑着说:“在会议上,我们多数人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可是,公社辅导会计在会议上讲,按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国家要求是按三七开分配。大家都知道。可是,地区和县里根据我们山区粮食产量低,分配差的情况,要大家都有饭吃,不能饿肚子,更不能饿死人。原则上都统一按二八开分配。听了会计的解释,我也无语言了。

小春分配了,有粮食吃了,大家虽然意见不一,各有看法,但总是在往家里背粮食,大家心里多少有了一些安慰。

十七、卖公粮(作者:蔡运生)

我自留地里的玉米齐唰唰地长起来了,长得有一人多高,象一堵高墙,稠密得不透风。看看就要抽穗扬花了,我急忙按照书里讲的要施攻包肥,将草木灰撒在地里,施在玉米根上。待玉米黄壳壳时,我的早玉米每一棵都长出象牛角似的玉米包包,每个有一尺多长。那些老农民看见了,都说:“这娃儿还有几刷子,看不出来多少还有点儿明堂。”他们再也不说我收草草了。我扳了玉米,立即砍掉玉米秆(当地的传统习惯是等待霜降以后,玉米杆已经枯干后,才将玉米杆砍掉。),将东倒西歪的黄豆苗灌了一遍,又将黄豆刨上厢,促进黄豆多晒太阳,多进行“光合作用”,希望能多开花,多收一点黄豆。

文明德大爷看见了,笑着说:“看来你这娃儿是还有几刷子,有点儿本事。”我说:“这都是书里写的,我只是按书里写的办。”

“交公粮啰!”,生产队长大声吆喝着安排生产。早玉米晒干后,队长就早早地安排交公粮。公粮交得早,价格上要高一点,队长还能受表扬。那个时代,交“公粮”,卖“余粮”是每个生产队都必需完成的任务,甚至是一种政治任务和使命。交“公粮”是“皇粮国税”,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就是给国家交农业税。国家当时完全是农业大国,依靠农业税收来支撑国家机器的运行。卖“余粮”,就是向国家交售自己吃不完,用不完的剩余粮食。其实,这也是国家强制下达的,必需完成,而且必需超额完成的政治任务。国家干部、工人、学生、军队要粮食吃。抗灾,救济也要粮食。每年下达的“余粮”任务都是“公粮”任务的两三倍。

我们生产队在公路边,可当时没有汽车运输,全县听说只有两台“二七”拖拉机。一切都要靠肩挑背兜背。我们队里家家户户都自己做有“鸡公车”,有的人家还有两架。这“鸡公车”用处可大了,生产队交公粮、卖余粮,改土、修水利推土、推石块,私人卖柴草等等,都离不开它。“鸡公车”一车能推几百斤,远比人背人挑多多了,速度也要快一些。

推鸡公车也不是一个简单活。鸡公车只有一个独轮子,推车时两只手一定要将两个车把掌平掌稳。稍有偏差,鸡公车就会翻倒。推时,两条腿不能象往常一样走一条直线,必需两条腿叉开,走两条线。走路时一定要使身体平稳扎实,不能左右摇摆。不然,鸡公车也会翻倒,甚至会将鸡公车架子崴烂。我们都学会了推鸡公车,并且每次能推两大麻袋粮食去汉德区粮管所卖。两麻袋粮食就是一百八十斤左右,装多一点有两百多斤。

我们队四十多架鸡公车推了十六里路,一起将粮食首先运到汉德区粮管所。粮管所当然高兴了,他们仓库里早就没有粮食了,全站人员都来给我们风粮食、过磅、入仓库。因为队长、会计到公社开会,我就留在后面结帐开票。开票时,粮站站长告诉我,上面指定要来调运两吨黄豆,可我们仓库里没有,你们队如果明天马上给我们运来几吨黄豆,我们出高价收购,还抵今年的任务。

我听了高兴地说:“说话算数,一言为定。”回队后,我将卖黄豆的事情告诉队长,队长也很高兴,第二天立即将黄豆卖给了粮站,价格也卖到了一角二分。要知道,当时的大米出售价格是八分三,黄豆的售价是九分五厘一斤。队长、会计都很高兴,说我会办事情。

买完黄豆,在回队的路上,我们看见路边荒草坪中,野草在不停地摇动。我们都警惕地放下鸡公车,捡起石头,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条近两米长的大蛇在荒坪中乱窜。尤平安飞起一石头,砸伤了蛇。文世虎看见了,说:“那是乌梢蛇,莫要打。打死了不好!”

尤平安说:“见蛇不打三分罪!”

文世虎说:“那是无毒蛇。”

尤平安说:“这么大的蛇,容易把人吓倒。再说已经打伤了,不如打死算了。”就几石头砸在蛇的头部,蛇尾弯曲着摇摆了一阵,死了。

我看见蛇已经死了,就提起来放到鸡公车上,笑着说:“今天打牙祭,改善生活。好久都没有吃肉了,都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了。今天打平伙,好好吃一顿!”

文世虎大声说:“蛇不能吃!我们这里不兴吃蛇。你们打蛇就已经不好了,犯了忌讳。你们现在还要把蛇吃了,你们是错上加错,是犯了我们的大忌讳了。”是啊,那个时候,农民一年四季也不容易吃上一顿肉,知青吃肉也很困难。一些知青就下河沟里、堰塘里去捉鱼、捉乌龟、捉青蛙、捉蛇吃。当地农民不会吃鱼、吃乌龟的,只把它们抓来放生。更不会吃青蛙、吃蛇了。

我们可没有那些忌讳。回到队里,尤平安喊来伍秀蓉。我将蛇皮挎掉,洗干净。伍秀蓉上灶煮红烧蛇肉,煮得满院子都是香的。我们有快半年没有吃肉了,吃这蛇肉仿佛比那山珍海味,比那龙肉凤肉还要鲜美,让我终生难忘。

十八、同学来信(作者:蔡运生)

季卫民从老家山西吕梁山区又写信来了,他告诉我,他回老家后,就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他在队里是有文化的人,全村里只有他一个高中生,就让他搞农业技术。以前在学校里,我们就爱搞农业科技试验,搞粮食优良品种制种试验。曾经做过小麦的优良品种杂交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试验,只是当时学校里没有检验的手段,没有办法检验出效果来,又因学习任务重就放弃了。生产队里要季卫民搞棉花优良品种试验,他又喜欢搞饲养牛羊的“紫花苜蓿”试验,就搞起了两种试验。

他还告诉我,他回老家后,有他舅舅照顾,可他舅舅也有一个家,不能长久照顾他。他一个人远离家庭,远离父母,远离同学,感到非常孤独、寂寞,夜里常常悲伤流泪。他舅舅按照当地的习俗,在他回老家不到一年时,就让他与一临村女孩结了婚。他现在就要当爸爸了。

我看了来信,脑海里立即象被大棒猛打了一下,人立即懵了。他不想出去工作了吗?他有了老婆、娃儿,以后还能出去工作吗?难道他不想去当工人或到科研部门去搞科研,要一辈子在生产队吗?他的理想可是当个农业科学家呀?他的父母亲就没有帮他考虑一下吗?没有为他的前途想一下吗?我脑袋里突然糊涂了,乱七八糟的,好象空白一片。我们的国家怎么了?我们的前途怎么了?国家真的没有发展了?国家真的没有希望了?我不甘心!我不相信!中国几千年打打停停,分分合合都过去了,现在决不会没有希望。地球还是要转,中国一定会前进!我一下子想了很多很多,想得人天花地乱,天昏地暗。摸不着白天,也摸不着夜晚。连着那几天,我的思想完全飞出了我的人体躯壳,将所学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都在脑瓜子里梳理了一遍,又把自己十九年的经历也梳理了一遍。世界的趋势、中国的趋势都必然要发展,要前进。可国家主席成了“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各级都是资本主义当权派把持着,曾经的学生只有全部下乡当农民?我不敢相信,我不愿相信!我不能相信!我迷茫,我惆怅,我完全不知道了东南西北,不知道上下左右。

院子里有人说我:“这娃儿有问题了,是不是碰倒鬼了?咋个一下子神神喀喀的。”我想不明白,我想不通畅,我藏在铺窝里哭了不知道有多久。

我爬起来,在屋子里放声大唱:“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毛泽东。迷路时想您有方向,黑夜里想您照路程,黑夜里想您照路程。------”我返复地唱,大声地唱,拼命地唱。唱得人精疲力尽,疲惫不堪了,才想起好久没有吃饭了。煮好饭,吃完饭后,又拿出口琴来,拼命地吹了很久。

也许是竭斯底理,彻底地发泄了以后,心里有了一些莫明的解脱,有了一些空虚的松动,头脑开始逐渐地冷静了下来。细想一下,自己不过是一个小老百姓,一个下乡知青,而且是几亿人中的一个,几千万中的一个。国家主席、开国元勋,那么多都被打倒了,你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能忧国忧民?能改天换地?也许找到了一点儿自我解脱的理由,心里宽松多了。要有机会报效国家,首先自己要有一个好的身体,自己都没有了,怎么谈得上报效国家。想不通,看不顺的事情就暂时不要去想,不要去看。卫民的信件也暂时不要去回。

院子里见我安静下来,都放了心。小娃儿们又跑过来,来我门坎上爬着,说:“才哥儿,你唱的歌好听,你吹的口琴更好听。”他们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好苦啊!好累啊!

我想起了父亲常说的一句话:“人不能没有希望。”,是的,我是有理想的,有希望的。国家是要前进的,要发展的。年青人要在国家前进和发展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国家一定会发展,会前进的。我要振作起来,面对现实。

十九、当泥瓦匠

秋收秋种以后,队里几家人提出,有几年没有翻盖过房子了,他们的房屋都漏雨了。要队里安排人手做一些瓦,烧好后买一些添盖房子。因为队里有瓦窑,有瓦匠老师和掌火匠。经过全生产队讨论通过,大家一致认为,烧瓦可以提高劳动收入,又可以解决社员房屋漏雨的实际问题,一举两得。一致支持。队长立即安排大家到大田湾去踩瓦泥。

我们几个小伙子将大田湾深耕了几遍,捡除里面的石头、瓦块,又放水耕耙了几遍,然后让队里几十个人各牵一头牛,将泥土踩烂踩熟。踩了一天半,踩得泥巴不粘手了,才用钢丝弓将泥巴打下,砌成泥墙,准备做瓦。

我知道,做瓦、烧窑都是技术活,就主动提出要学做瓦。队里当然同意,因为那时候,做砖做瓦都是手工去做,而且做砖做瓦都是冬天寒冷时节,天寒地冻,冰霜大雪天做砖瓦,谁也不愿意做。连那些老瓦匠都不愿意做瓦。

队里安排文绍友教我做瓦,他先借给我一套工具:瓦桶子、瓦衣子、瓦掌子、瓦盆子、瓦弓子,还有钢丝泥弓子和泥推子。一套工具还不少呢。

队里安排了二十个人搭瓦蓬子,砍了几十根桤木树,又用稻草打了一百多条茅扇。用桤木树绑成人字架,在人字架中间绑上树棒作横梁,将人字架在横梁上绑连成一长排,成了二十多米长的一个大蓬架子。再用树将人字架两边横着绑几层,然后再将茅扇绑在大架子上,瓦蓬子就做成了。瓦蓬子能遮风蔽雨,挡住霜雪,使泥瓦不被霜雪损坏。烧火匠文绍友带着三个瓦匠和我,爬上人字架,正在绑横树梁,下面有人喊:“蓬子垮了。”我一听就立即喊:“老师们,快跳!”就一跃跳下了蓬子架。我刚一落地,就看见蓬子轰的一下倒了,其他人都平安无事,唯独把烧火匠文绍友砸伤了,他脸上、手上都是血。那时候,乡下缺医少药,我急忙将文绍友搀扶到我家,拿出我平常准备的外用纱布、胶布、碘酒、消炎粉等,给他包扎了伤口,又给吃了消炎药。他连声说谢谢。

蓬子重新搭好盖好后,四个瓦匠和我才开始踩墙头子。踩墙头子就是每个做瓦的人,先要用踩好的泥,踩一条四尺长,一尺五宽,四尺五高的一条泥墙。泥墙要踩踏实,不能有空穴。泥墙要成扇形,要刮光刮平。

做瓦是一个脏活、累活。一天到晚拿泥巴,一身上下都是泥,都是泥水。遇见寒风裹着霜雪一吹,手脚和脸都裂出许多血口子。做瓦也是不容易的技术活,泥墙踩好后,首先要将泥墙刮平刮光,再将泥墙用钢丝弓打削成扇形。正式做瓦了,用泥推子推切出一片泥片,将泥片用双手拿起,贴在瓦桶子上,又用瓦掌子沾水将泥坯紧紧地拍打在瓦桶子上,用瓦掌子沾水将泥桶子抹平抹光,再用瓦尺子将泥桶子多余的部分切掉。扔掉多余的部分后,就连同瓦桶子和泥桶子提到晒场上放好,取出瓦桶子和瓦衣,让泥桶子在晒场上吹晒。又将瓦衣套在瓦桶子上,又继续重复做瓦。

做瓦有几个难处,一是一般人将泥片拿不起来,泥片又扒又软,拿不上手。更不容易拿上瓦桶子。梢不留意,泥片就烂在手里。二是泥片要在瓦桶子上贴紧,揉踏实,使泥桶子不变形,瓦才不变形。三是要用瓦掌子沾水将泥桶子抹平抹光,以后的瓦才能光亮好看,才不漏雨。

我一开始就将泥片拿不上手,更拿不上瓦桶子转盘,越用劲越拿不起来,梢一使劲,泥片就烂了。看见文绍友他们做了七八个泥桶子了,我一片泥都拿不起来。越急越拿不起来,就干脆看他们做,看他们怎样拿泥片,怎样拍打,怎样揉打,怎样抹光。足足看了一个上午。下午自己才摸索着做瓦。原来,泥片不能用手指去拿,只能叉开十个手指去捧。如果泥片扒了,两手捧着困难,还要依靠人的腹部栓围腰子的地方,帮称着将泥片捧上瓦桶子转盘,才能做瓦。才开始,我一天又忙又累,才能做三四十个泥桶子,还搞得满身是泥。后来熟练了,一天做一百几十个泥桶子,还轻轻松松,干干净净。

做泥桶子时,不时还要将你前面晒的泥桶子用手圆一圆,太阳晒得不均匀,泥桶子容易变型,就会出现废品。每天放工前,都要用茅扇将泥桶子盖好,避免大风、霜雪损坏了泥桶子。每天开工前,又要将茅扇揭开,好让泥桶子晒太阳,便于泥桶子早点晒干。

泥桶子晒干晾干后,又要搬到瓦蓬子里去阴干阴透,然后才能拍成四片,成为泥瓦。泥瓦集多了,够装窑了,就能装进瓦窑里进行烧窑,经过煅烧后的瓦才能是生活中常见的青瓦。看起来极普通极简单的一片青瓦,却要经过很繁琐的劳动和工序,一点也不能马虎。

进入1月,我们这里天天都刮四五级的北风。那平地上,那草丛中,那山坡上,到处都被雪白晶亮的白霜打压着。气温下降到零下5、6度,山顶上那苍绿、墨绿的苍松、翠柏树,也被霜风染成了灰白色的一遍。那阔叶的桤木树、青冈树、麻柳树等,早已脱光了衣服,只剩下干枯赤裸的枝干在寒风中颤抖。一些怕冻的蔬菜如莴笋、白萝卜,都被霜冻打得象被滚开水烫煮过似的。

我们仍然每天都要到瓦场里去做瓦。因为经常要踩做瓦的泥墙头子,我的脚后跟早就裂开了许多血口子,脚的大母指盖边也裂开了血口子。两只手的关节上多数也裂开了口子,梢一使劲就会流血。我看见老农民都是在烤火时,烧一个芋子,然后将烧扒的芋子浆,糊在脚上裂缝里。我想不出这里面的道理,就每天晚上洗脚后,将药用胶布粘在裂缝上,这样还能解决一些问题,减少一些疼痛。

天冷了,出工的时间自然就黯了一些,短了一些。每天,几个瓦匠和大家一起出工,但瓦场子里只有这几个瓦匠,他们一到瓦场子,就先烧一堆火,先烤烤手脚,待身体暖和了,再动手做瓦。自然,天气冷,时间短,每天做的泥桶子也就少了,有时只有往日的一半。生产队长也知道,这么寒冷的天气,只要有人在做瓦,也就很不容易了,不需再去催他们。

今天开始要装窑烧瓦了,我心里很高兴,这一下终于将瓦做完了,不用再在泥里、水里干活了。并且,烧窑又是一种新鲜活,如果能学会,以后又是一门手艺。要知道,多一门手艺就多一条路,我心里乐滋滋的。

清晨,一出院子,看见漫山遍野都是一遍白色。那麦地里,那油菜田里,那山坡上,那树林上,到处都是一遍白。大雪将世间的一切都覆盖了,只剩下它那雪白、晶亮,象棉被似的白色世界。老农文明德一出门,看见满山遍野的大雪,就高兴地说:“下得好,下得好,大雪兆丰年,明年一定是大丰收年!”说真的,下大雪天,比打霜天天气暖和多了。我触景� ��情,一边走,一边唱起了《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的京戏来。“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望飞雪,满天舞,巍巍群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

全队的人全都集中在瓦场上,烧火匠文绍友要我们五个做瓦的,一人选四个人做帮手装窑,其他人都去砍柴、背柴,准备烧瓦。队里有一个扇子窑,它和一般的圆窑有什么区别我一直都未弄懂。装窑也是一个技术活,瓦要一叠一叠地装好,重好,又要留出火路子,让土胚泥瓦能受火均匀。我就一边看别人怎样装,自己也学着装。尤平安当然是我的帮手,他一边给我递瓦,一边小声问我:“你们做瓦累吧?”我伸出裂满口子的双手给他看,又将双脚也给他看了,他同情地说:“看来我们都一样,我们整天改土抬石头,修公路砸碎石,手脚全都被霜风吹裂了很多血口子,可能是今年特别寒冷的缘故。”

窑装好后,文绍友又安排人烧窑,要每个瓦匠带四个主要劳力烧窑,一天三班倒,不能熄火。我也想学习烧瓦看火、掌火,文绍友坚决不让。我当然不懂其中的奥妙,觉得文绍友和我平时关系很好,也能互相帮助,就一定要他教我掌火。可他跟本不同意,还有一点要反脸的表情,我真搞不懂。后来悄悄问瓦匠,他们才告诉我:“烧火匠掌火,一窑要另外给他拿六七十块钱,外地的要一百块钱。你要学会了,他的饭碗就砸破了,他以后就没有钱挣了。手艺人,过经过脉的手艺都不会告诉你的。有很多师傅都不愿带徒弟,害怕徒弟带出来,砸了师傅自己的饭碗。”我又懂得了一点做人的道理。

那个年代,每年冬天,每个人民公社社员都必需给国家完成5至10个义务工。我们住在公路沿线,义务工就是每年参加修公路,或者给公路砸片石,砸碎石。尤平安和伍秀蓉每天要跟着大家一起砸片石,每天还要和道班的一道去收片石,计算片石碎石的立方。道班的工人总是希望我们多给他们干一点活,多给他们砸一点碎石,他们平时才有材料修补公路。尤平安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计算立方总是要计算到小数点后三位数。收方的工人有意见了,不同意那样计算,就和他争吵起来。尤平安可能觉得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又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当然理直气壮,非要争辩出是与非来。还说:“你们是工人阶级,你们是老大,你们不坚持原则,总想占贫下中农的欺头,太不象话!”那个养路工人讲不出多少道理,就要动手。队长知道了,忙着前去制止。好多人才拉开了他们,可他们还各不服气。队长找到陆班长,陆班长叫走了工人,又向尤平安道了歉,他还说:“我们道班,一直和队里关系很好。我们的一些大的工程,都交给队里在做,工程款从不拖欠。你们队里的小才,也是我们的朋友。”尤平安见陆班长来道歉,也就平静下来。(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推荐阅读:
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重生之毒妃帝王业我曾在时光里听过你春秋我为王剑来危险关系荣耀巅峰宠妻如令总裁在上我在下
相关推荐:
万世剑尊水火相邻哥哥,对不起超强智能走向辽远《极品透视眼》当时许此黄金屋我们是最初单纯的傻凡女庶锦天雷掌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