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514、抑佛之始

饶是达摩是如何得道的高僧,在听闻梁国太子出了事后, 心神也免不了为之一震。

他收萧综为徒, 更多的是看中他本性纯良, 也许这句话说起来惹人发笑, 但在他看来, 看待事物不能“看因果”, 而应该“照本心”。

萧综行事不分好坏对错,从头到尾都是追求一个“情”字, 这其中有父子情,有兄弟情, 也有内疚忏悔之情, 他的所作所为, 都是为了重新寻找和追回这些丢失的“情”。

所以他对自己的兄弟, 是有情的。

会选择留在魏国,除了父子之情,也是为了兄弟之情。

即使达摩看不上萧衍,对这位梁国的太子感想却很好, 也曾想过若干年后若这位太子继位, 他依然会回到南方弘扬他的大乘佛法。

然而现在萧衍话中的意思, 则明明白白的说明太子出事了, 很可能甚至都已经不在了。

这样巨大的冲击让达摩也难以保持冷静,他毕竟还没有成佛,难免有世俗之心,在这种恍惚震动之下回答出来的结果, 也无法就是老调重弹,无法解答萧衍的满腔怨怼和控诉。

萧衍非常失望,可在失望之余,也松了口气。

佛门果然给不了他答案。

但现在,他可以给他的儿子一个答案。

萧综在执行力和大局观上的天赋完全遗传自萧衍,既然儿子尚且如此出众,萧衍要开始决定履行一个计划,那就只有更彻底。

和达摩“密探”后的第二日,他便召来了自己最亲信的大臣,包括最得重用的几位将领,开始“完善”自己的计划。

“朕准备在同泰寺出家。”

萧衍一张口,就惊得几位大臣差点跪了下去。

又要出家?

上次出家折了一位太子,这次又闹什么啊!

见几个老臣露出要崩溃的表情,萧衍担心他们辛勤大起大落会有危险,连忙解释道:

“这次出家不同以往,乃是避人耳目的一场戏。”

几位大臣一口气缓了上来,也有些懵。

“演戏?”

“这段日子以来,我下令各地对全国两千多寺的田地、僧人和僧只户登记造册,但成效并不大,除了建康几座寺院外,各地的寺庙册簿迟迟不送入京中,显然地方官员已经多与寺院僧人相结,政令无法通行。”

萧衍语气非常平稳,看起来也非常清醒,“自朕崇佛以来,原本是想弘扬佛法、安抚百姓,却没想到僧徒滥杂,寺庙多币,最终却蛊害了百姓。全国二千多间寺庙,供养了几十万僧尼,再加上为寺院耕种的僧只户,总数怕是已经近百万……”

几位大臣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这些和皇帝说的“演戏”什么关系。

“如今,佛门的富庶已经超过了国家,佛门拥有的财富已经远胜过了国库,佛事虚耗财富,佛门影响却越来越大,佛门的信徒也借着佛门躲避赋税和徭役,使国家无人可用,无税可征,真正虔诚的僧人在深山隐居修行,在繁华地中奔波的不过是国贼而已!”

这些召来的大臣里,有些是谢举、朱异这样的老臣,也建康令、丹阳尹这样替皇帝把守门户的心腹,还有北府兵的首领、禁军的首领,这都是京中附近可以动用的兵马。

除了是皇帝的心腹以外,这些人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信佛。

谢举是老派士族,信黄老之道;朱异是实用主义者,不喜欢全靠别人壮大的佛教;建康令、丹阳尹祖辈崇道,作为子孙,便不太好忤逆家中长辈,对佛门只是尊重而已。

至于两位军队首领,都是将种,要他们信仰不杀生的佛教也太荒诞了点。

他们大多知道“昭明太子”的死是怎么回事,而萧衍又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性子,现在想要迁怒佛门,实在不算什么奇事。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眼观鼻,鼻观心,不敢说上一句,怕一说话就要被皇帝怀疑和太子的死有关系。

萧衍见没有人接话,也知道他们担心什么,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现在陈爱卿在北方节节获胜,已经控制了洛阳局势,他想借洛阳与尔朱荣一战快速消耗魏国残余的兵力,为我大梁北伐提供机会和条件,我非常赞同他的想法,决定趁这个机会发动北伐。”

萧衍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要北伐,就得有人有粮。”

这一下,谢举等人恍然大悟。

“自衣冠南渡以来,但凡有雄心抱负的英主,没有一日不想着还归中原,朕亦如此。现在中原大乱,魏国动荡,甚至不得借南方兵马才能鼎立国势,这正是趁虚而入的最好时机。”

萧衍两鬓虽然花白,但声如洪钟、意态威武,此刻散发出的雄壮之气,依然如同英姿勃发的青年。

“但想要还归中原,只靠一支白袍军是不行的,朕原本只想趁魏国内乱取豫、徐二州,但从白袍军发来的战报看,待洛阳尔朱荣与元冠受一战后,魏国将没有多少可以动用的兵马,我等只要发出雷霆一击,魏国便唾手可得……”

饶是在这里的臣子大多是老成谋国之辈,此刻听闻萧衍的计划后,依然忍不住热血沸腾,心驰神往。

还复中原!

那是多少汉人梦寐以求的光荣时刻!

尤其身为谢安之后的谢举,更是已经生出了许多心思。

“要取豫州、徐州的兵马已经囤积在边境月余,朕会下令北征。原本只准备取豫、徐两州,用不了多少时日,但要继续向北,就得有足够的粮草支持。除此之外,调用大量兵勇打仗、又征集民夫运粮,就会错过夏种和秋收,是以,必须要动用大量人口来耕种才不会耽误了北伐的大计。”

否则到了秋天没粮用,形式再好也好灰溜溜的回来。

“如今,还有大量人口的地方,一是豪族的庄园,二便是僧人的寺田。”

萧衍将自己的野心全盘托出。

“朕与各高门豪族乃是盟友,大梁的建立士族多有襄助,此时朕不能背叛盟友,便只能向佛门出手……”

他虽然说着“盟友”的话,但在座的都不是傻子,不可能听不出皇帝威胁。

如果动不了佛门,便只能动荫户了。

与其没有人用最后清算士族抢夺人口,不如现在支持皇帝的计划,从佛门中敲出大量的财帛和人口来。

“愿为陛下分忧!”

“臣亦愿意为陛下分忧!”

谢举和朱异一个代表了高门,一个代表了豪族,心中俱是一惊,立刻躬身响应萧衍的计划。

其余诸臣本就对北伐的壮举满怀向往,自然没什么抵触,也躬身表示愿意支持萧衍。

“好好好,朕就知道诸位爱卿都是忠君爱国之辈!”

萧衍见无人反对,高高兴兴地将人搀起来,开始说出自己的计划。

“朕此次出家同泰寺,不是为了振兴佛门,而是为了借出家引起国中百姓与官员对佛门的不满。”

他自然知道一国皇帝出家有多么荒谬,偏偏他还出家了两次,若没有正当的理由,日后史书上也只会记下他如此荒诞的两笔。

但萧衍却丝毫不惧,因为他的苦心,终有一天会天下大白。

“佛门声威日隆,即使是朝中官员之中也有诸多虔诚的信徒,如果朕直接贸然下令僧人还俗、归还国家僧田,必然会引起朝中的动荡、地方的回护、百姓的不满……”

萧衍比任何人都知道佛门根深叶茂、难以控制,所以他也不准备像北方的魏武帝那般灭佛,而准备“抑佛”。

“朕这次出家,同泰寺会向朝廷索要更多的‘赎身钱’。此举一来是为了销毁国库内所剩的铁钱,为来年推行新钱为准备,二来便是激化佛门和国中官员之间的矛盾。”

官员的俸禄、赏赐都是从国库中所出,一旦国库里的钱全部拿来赎皇帝了,所有人就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能满意才有鬼。

说到底,信仰佛陀的人不过是为了佛陀保佑,能家宅平安日子过得更好而已,现在日子都过得不好了,谁还管佛不佛的?

“佛门以朕为质,向朝廷索要赎身钱,此举必会引发朝中内外的不满。”

萧衍看向在场诸人。

“之后,朕需要一个能‘清君侧’之人,借着这股怒意,打着‘铲除佛佞’的旗号,率先起兵袭击位于建康内外的诸寺,捣毁塑像、收拢铜铁金器与粮食、田地,以充国库。”

“也许一开始会有人抨击此举,但随着国库渐渐充盈,这些反对的声音亦会越来越小……”

萧衍将人性看的清清楚楚。

“一旦事情闹大了,朕便从寺中出来,借‘赎身’后还俗。”

“为了平息百姓和官员的怒气,朕会下旨,国中所有寺庙凡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僧人还俗,并交还僧田、遣还耕种的僧只户,土地和役人归国家所有,以后僧人凭度牒由国库供养,不允许再拥有私田。”

萧衍和寺庙打交道几十年,接触往来的都是“高僧”,知道他们的教义决定了他们遇事只能“忍耐”,纵有几十万僧尼,也翻不出多大的水花来。

譬如同泰寺之事,天子一怒,举寺上下遇事就只知道害怕躲避,并没有一个人敢仗义执言,甚至连求情的都没有。

但谢举几人听完了萧衍的计划,却是满心疑虑。

“陛下,如此抑佛,是不是太过偏激?”

谢举和朱异等人都知道皇帝要向佛门借路,却没想到他的决心下的如此之快、动作如此之剧,下意识觉得有些不妥。

“是不是先以开‘水陆大会’的名义,邀各地寺庙的主持、管事、高僧大德前来京中,私下里沟通之后,再来推行?”

朱异也觉得完全不通气便下手会引发不少意外,也应和道:

“陛下,至少得让几位皇子知道此事吧?否则陛下出家期间群臣无首,无论是宗室还是地方都会动荡的。”

这和之前天子出家不同,那时候萧衍出家还有太子监国,哪怕太子没有动皇帝的印玺,可是非常时期从东宫发出的谕令依然能维持国中的安稳。

可现在要是皇帝出家,又没指定太子,猛然间有人“清君侧”,谁知道会引发什么影响?

朱异的建议提的合情合理,几位大臣将领也纷纷附议。

“我的几个儿子都信佛,尤其是三子萧纲,受大郎影响,对佛门十分尊重,就怕他心有不忍,提前将此事泄露出去了。”

萧衍叹了口气,说出自己的顾虑。

“更何况朕入寺之后,无论请朕还俗、还是安抚百姓和官员,都得有人来做,朕准备让三郎试一试……”

“所以,抑佛的事情只能朕一力承担,不能让几个皇子搅和进去。”

谢举和傅翙对视一眼,眼中都有不解。

从之前皇帝的举动来看,明显是不满意萧纲的阅历和经验,准备再磋磨几年才立储,为此甚至还不惜废除东宫,以免萧纲被坏习气影响揠苗助长。

到现在朝中还人心惶惶,昔日的东宫上下的官员都在奔走,有些干脆想要另投萧纲门下,避免落个白身。

但现在皇帝又风向一变,要为三皇子积累政治资本了?

要知道安抚百姓、拉拢官员,甚至成功从同泰寺请出了皇帝,这都是巨大的人望,是晋升储君最好的积累啊。

其他人也看出风向变了,就不知是因为皇帝要北伐不得不早日确定储君之位,还是只是为了在动乱之时安抚信佛的官员而推出去一个“诱饵”。

要知道,东宫那些官员,大部分都受皇帝父子的影响,是佛门的信众。

皇帝召了最为信任的臣子、最可能支持他的将领过来密谋此事,便是为了一点风声都不透露出去,也是为了将此事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除此之外,他不愿让晋安王萧纲知道,也有另一层顾忌。

御史台查到,最能接触、得到神/机/弩的是晋安王妃的舅舅张密。

张密在内监任职,神/机/弩的登记造册便是内监负责,这种兵器产量小杀伤力大,一向是仅供内用,无论流出流入俱有记录在案。

张密虽然不直接管理这些兵器,但他作为负责督查册簿的监官,只要“不慎遗漏”一两把,流出国外也无人察觉。

更别说张密是萧纲之妻王氏的亲舅。

如此一来,当初杀了萧衍钦差的幕后真凶,很可能便是老三。

三郎如此坚决的在暗中阻挠北伐大计,而他打压佛门便是为了支持北伐,若是让他提早知道,说不得会横生波折。

萧衍是想提拔、教导儿子,不想儿子和自己反目成仇。

但是三郎要是敢对二郎动手,就不能怪他这个做父亲的教他们什么叫做“手足之情”了。

见皇帝执意要避开几位皇子,秘密谋划此事,诸位大臣虽然暗暗有些不安,可萧衍已经治国几十年,权威太重,由不得他们再多反对,只能接受。

确定诸臣都没有反对之意,萧衍便开始计划起“诛佛佞”的人选。

虽然他们已经接受了要清理佛门,可捣毁佛像、摧毁寺庙不但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更可能牵扯到因果报应、与佛祖为敌。

何况天下有那么多的佛徒,若迁怒起这第一个“清君侧”的人,说不得这人的身家性命、甚至家中老小的安危都不保。

所以一时间,场面极其冷淡,没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说自己愿做此人。

“方才还口口声声说愿为我分忧,现在真到了分忧的时候了,都成了哑巴了?”

萧衍冷笑着扫过“爱卿”们,目光最终在北府军首领刘第身上。

北府军驻扎京口,是直接听命于萧衍的一支军队,但南梁发起于长江中游的荆襄之地,下游以北府为代表的军事力量不再是控制中枢政权的唯一力量,影响日渐衰弱,比起当年谢家统领、刘裕壮大的那支北府军,如今的北府军已经式微到只剩不到万人,连现在的首领刘第,也算不得什么位高权重的将军。

他和他的北府军能一直苟延残喘到现在,不过是因为听话而已。

刘第被萧衍目光一触,便知道此事不可能再推脱了,心中暗叹一声,出列应道:

“臣刘第,愿做此人。”

人有了,兵也有了,萧衍满意地抚了抚颔下的胡须。

那刘第眼见着自己就要被推出去做靶子,可满屋子一干高门清贵的大臣却能置身事外,心中不由得有几分怨怼,想要找个分担“伤害”的人。

他眼珠子转了转,突然对萧衍禀奏道:“陛下,北府军毕竟镇守京外大营,入城不便,若说没有京中官员策应,亦没有陛下的诏令,便能领军直入京中、捣毁寺庙,实在无法让人相信。”

刘第也有分寸,要捣毁寺庙,也不会去内城或台城里造次,那就是造反了。

可即便是外城,无诏令他们这些外将也不是那么容易入城的。

可只要一下诏,谁都知道这事是皇帝示意的。

要说这刘第也颇有急智,此言一出,连萧衍都没话说了。

禁军首领大惊失色,这是想把锅扔给建康城中的禁军,让他们做这个啊!

那还了得?!

慌乱之下,禁军首领看到了在一旁站着的建康令傅翙,连忙伸手一指。

“这有何难!建康令傅翙掌管外城四门的治安,便让他假装与你‘串通’,为你开门便是!”

这倒是合情合理,否则仅凭北府军一介武夫,又为什么好生生关注起皇帝出不出家的事情?

于是萧衍思忖了一会儿,觉得这样更为合情合理,目光便移向一直默不作声的建康令傅翙。

“傅翙,你怎么看?”

傅翙是一位纯臣,从出仕起便是萧衍的属官,而后一步步坐到了这个位置,劳心劳力不说,其实也并没有太大的实权,只是为皇帝掌管门户而已。

但如今皇帝需要他出来“借路”,哪怕他心中再多不愿,也只能出来领旨。

“臣愿为陛下分忧,替刘将军开城门。”

“朕知道这么做,是委屈你了。”

萧衍想了想,说道:“我记得你有个儿子,至今还在金部任职,明日我让谢爱卿拟个旨,让他任个中书通事舍人吧。”

中书通事舍人,掌诏命及呈奏案章等事,直接参与政务的处理,是士族清官中能够接触机要的要职,非灼然门第及卓绝之士不可担任,就连谢举当年担任中书舍人,也是因为其兄中书令谢览去世而破格提拔。

傅歧年纪轻轻,能直入中书,显然并不是因为傅翙开门这件事。

在场的都是人精,稍微想了想,就知道傅翙这个“建康令”到头了。就算之后皇帝还俗平息纷乱,总要有人作为“替罪羊”平息怒气的,傅歧这个“中书通事舍人”便是提前给予的奖励和他做出牺牲的报答。

正因为如此,虽然傅家要出一个“中书舍人”,可在场之人谁都不觉得眼红,反倒暗探傅翙一家实在是倒霉。

就算傅歧能得了中书通事舍人,得罪了那么多人,又能走多远呢?以后只有死忠皇帝一条路走了。

这些人都能想的明白的事情,傅翙又怎么能想不通呢?

可他面上还要做出欢喜异常的表情,向着皇帝感恩戴德地行礼。

“臣替犬子,谢过陛下的恩典!”

***

出了宫,回到家中,傅翙将儿子傅歧召来,并未提及皇帝要打压佛门之事,只说皇帝吩咐了他做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有可能累及家门。

傅歧自马文才走后,在京中待的特别无趣,徐之敬不在京中,梁山伯也一天到晚见不到影子,他有时候就只能去找青云观的祝英台去玩。

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咋咋呼呼没心眼的小伙子,经历过这么多事,又跟着马文才带着一帮兄弟结交豪侠、走私做买卖,眼界和胆量都变得极大,听闻家中要有事,缠着父亲就问个不停。

傅歧现在是家中唯一的嫡子,还要照顾大房的遗腹子,可谓是家中将要顶门立户之人,傅翙作为注定被牺牲的棋子,其实也有些担忧儿子顶不过这阵风波,便遮遮掩掩的透露了一点。

傅歧一听,顿时惊了。

“让父亲去开门?那不是跟造反没什么两样吗?!”

“正是如此,所以此事必须得成,决不能失。若成,有陛下庇护,我只是丢官;若败,无论谁迁怒下来,我就得送命。”

傅翙看着随着年岁增长越发长相刚毅的儿子,拍了拍他的后背,叹息道:“你这中书通事舍人,也只是看着好看而已。一旦陛下出家避居,宫中连主事的都没有,要谁‘通事’呢?”

傅翙是在京中和无数达官贵人周旋了十几年的官宦,对有些事情的直觉十分准确。

也因为如此,他越发担忧家中的安全。

“二郎,你记着,一旦城中生乱,你便护着你的妈妈和大嫂、侄子,悄悄将他们送出去,送往丹阳。”

他紧紧地看着儿子,再一次嘱托。

“我将家里的私兵、家将都交给你,你一定要护好家中的女眷,平安地将她们送去茅山!”

他得罪了佛寺,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在这动乱期间庇护他的家眷,现在能够托付的……

唯有道门!

上一章 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推荐阅读:
宠妻如令魔门败类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危险关系重生之毒妃上天安排的最大啦剑来荣耀巅峰我曾在时光里听过你总裁在上我在下
相关推荐:
锦夜来否制霸影坛[重生]告诉大雄我爱她[希腊神话]海妖兼职无常后我红了未来之全身是宝薄雾[无限]望春风与猫主子们斗智斗勇[网王]孤注一掷
作者祈祷君其他书:
开端 龙裔 木兰无长兄 寡人无疾